二百米井下!本報記者帶您體驗“采煤之旅”


智能神東的煤炭保供之旅
烏蘭木倫河靜靜地流淌,似乎在訴說“神東煤炭”的過往:“烏金滾滾而來,煤還是原來的煤,但礦已不再是過去的礦。”當智慧之神與傳統能源牽手,一切改變都不足為奇——
在地面寬敞明亮的集中控制室,采煤機司機坐在舒適的太空艙中,一邊喝著咖啡,一邊按著鼠標,指揮著井下采煤設備有條不紊地穩定運行著,便見烏金滾滾而出——曾經名副其實的“黑領礦工”儼然躍升至“白領階層”。
地處內蒙古、陜西、山西三省區能源富集區,神東煤炭是國家能源集團的骨干煤炭生產企業。而今,在我國首個2億噸煤炭生產基地神東礦區,智能化無處不在。13座礦井均通過國家或地方智能化驗收,其中大柳塔煤礦通過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礦驗收。近日,在大柳塔煤礦,記者感受著智能化帶給傳統煤礦地層深處的變革。
01地層深處的變革
大柳塔煤礦綜采五隊綜采工作面
從出大力、流大汗的人力挖煤,到機械化、自動化割煤,再到遠程遙控采煤、手機端啟停設備……歷經不同階段采煤方式的革新,如今的礦工們體驗到了改革創新、智能化建設帶來的便捷和安全,親歷著自身改革給工作和生活帶來的幸福和快樂。
對于煤礦工人鄔拴來講,他的改革使命從2021年被任命為大柳塔煤礦綜采五隊黨支部書記、隊長開始。
2020年,大柳塔煤礦決定在52605綜采工作面采用沿空留巷工藝進行回采,此時的5米大采高沿空留巷綜采工作面,還有很多技術難題需要去攻關。在調任綜采五隊隊長后,2022年8月,大柳塔煤礦52507工作面開始安裝調試,他組織實施了52507工作面7米大采高工作面落地防傾倒纜車裝置的安裝工作。
三年間,鄔拴組織創建了“創新工作室”,通過各項技術攻關,先后成功解決了沿空留巷一梁四柱滯后支護區域低氧問題,創新性地引入了擋矸支架,有效提高柔模支護沿空留巷作業效率。此外,還完成了四臂連桿可伸縮式馬蒂爾安全防護網、沿空留巷擋矸支架鏟煤板等技術創新改革工作,為大采高工作面沿空留巷新工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鄔拴的帶領下,區隊首次使用自主設計制作的四根“本安型自動定位支撐千斤頂”作為戧柱來固定絞車,順利完成移變列車前移工作,徹底取消了液壓單體的使用,實現綜采工作面開采進入無單體時代。
今年4月份以來,52507工作面遇到斷層,影響煤層回采長度達到625米。鄔拴帶頭制定詳細的安全技術措施,持續抓好現場安全管理、設備檢修工作,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進行。
鄔拴說:“只有改革創新才有發展,只有發展才有未來。”改革創新讓神東煤炭呈現出嶄新的面貌:大柳塔、布爾臺等7礦(8井)入選國家綠色礦山名錄。在協同推進能耗“雙控”與“雙碳”目標下,積極采取結構、工程、管理措施,建成13個礦井能源管理體系,推廣使用永磁變頻電機,創新使用太陽能洗浴與乏風余熱利用等,神東生產綜合能耗2.83千克標準煤/噸,低于國家3.0千克標準煤/噸的先進值,較2015年下降8%。
02傳統礦山的智能化
在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數字化轉型進程中,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的多個煤礦“開足馬力”,大柳塔煤礦智能化建設也“不甘人后”。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大柳塔煤礦按照神東“0587”建設目標,根據兩個礦井不同的生產地質條件,提出“1024”智能化建設理念,以建設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礦井為主線,追求無人化生產為目標,在智能化開采、安全保障、經營決策和清潔環保等四大板塊,全力打造集萬物互聯、數據驅動、人機交互、專家決策于一體的全智能化礦井。
2021年9月到2022年1月,從信息基礎設施、掘進系統,到采煤系統、主煤流運輸系統,再到地質保障系統,智能化建設覆蓋到方方面面。
如今的大柳塔煤礦,建立了數據中心和數據倉庫,統一了數據標準和傳輸協議,自主研發了綜合管控平臺。區域生產控制指揮中心是在大柳塔區域建立的五礦六井億噸級煤炭生產指揮中心。區域煤礦集中控制系統涵蓋礦井采、掘、機、運、通、洗選等各主要生產系統,監測數據點位17萬余個,控制1.1萬臺(套)設備,實現了各生產系統的集中顯示、數據監測存儲、遠程控制、智能報警、智能分析等功能,集中體現了礦井管理的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
通過在工作面部署5G通訊網絡,借助智能巡檢、紅外熱成像、慣性導航技術,構建精確三維地質模型,實現工作面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搭建全景視頻系統,包含感知、聯接、平臺、應用四個層次,達到全局可視的視頻拼接,實現全景視頻拼接、跟機移動拼接、單路視頻調取、全工作面巡航、歷史視頻回看、音視頻同步輸出等功能,做到沉浸式的設備遠控,局部看得清;刮板機、轉載機結合煤機位置、割煤工藝、運行電流和視頻畫面等數據,實現自適應調速。工作面生產人數由5人減為2人,直接生產工效提升60%,逐步追求工作面無人化生產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