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起笑,哈哈哈:
究其原因,是兩個內容平臺的流量分發邏輯不同:公眾號是基于“粉絲量”進行內容分發。而抖音是基于“內容”本身由“算法”進行基于內容、用戶標簽進行分發,而非粉絲量。算法每次分發內容時,粉絲觀看量占比很少(如 10%),剩下的都是推送公域流量池,根據內容標簽和用戶標簽進行匹配。不是粉絲不愛看,而是粉絲可能根本,就刷不到你的內容。另外,用戶可能關注了一萬個博主,怎么還會記得你啊。
記得某位大佬分享過:“內容很少有中間態,短視頻還是“一條定終身”邏輯,一條大爆,抵上一般的 100 條。比如英語雪梨老師之前發過一條 10 年體的視頻爆了,產生了 1000 多萬 GMV。從這個角度來說,內容行業,只有三個分數,0 分,60 分,100 分。0 分就是無用,60 分就是始終一般,100 分就是大爆。”為了粉絲增長,我做賬號也是奔著爆款,甚至執著于追求爆款。但,正如我在《爆款內容就一定是優質內容嗎?》中分享過:爆款的特點就是:流量大,但是泛。流量非常大,用戶覆蓋從 18 歲到 88 歲,男女老少通吃,但,這同樣意味著流量不精準。
流量是比較大,但你想象一下,吸引過來的都是什么流量?精準推薦是算法的核心和優勢 。但精準推薦反而讓作品成功避開了目標用戶。驚不驚喜?這樣的色批流量,商家賣絲襪能賣出來嗎?
有些同學可能會覺得,這視頻好 low 啊!是的,原來,我會說,這太 low 了,這會有人看嗎?我拍的絕對比這個好。這也是我剛開始會批判的作品。
鐵粉對于創作者而言都非常有挑戰,如何創新內容以及面對鐵粉用戶的審美疲勞和極致內卷的算法帶來的壓力,都讓創作者夜不能寐。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我以為鐵粉機制是平臺用來分散頭部博主的流量的(聽懂掌聲)。迅速爆紅,光速過氣,永遠有頭部,但沒有永遠的頭部。
于是,你看,連甩頭變裝頭部網紅:刀小刀,變裝變的都審美疲勞了,也在主動謀求轉型。
最最最后,看到一句話,覺得有點意思,作為結尾吧:愛他,就讓他搞短視頻,因為這里是流量的天堂;恨他,就讓他搞短視頻,因為這里是卷死人的地獄!
一、粉絲為王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從開始運營賬號就犯了第一個,也是最致命的錯誤:粉絲為王。
準確的說是:“粉絲量為王,唯粉絲量至上,粉絲在手,天下我有,先搞它一百萬粉絲”。
我把“粉絲增長”指標放在最第一位,沒錯,我潛意識里認為只要有粉絲,就會有流量,將來也就能“為所欲為”的變現。這種粉絲為王的背后,更多是受微博、公眾號時代的影響而遺留下來的。而且,在用戶眼里,一個抖音有 100 萬粉絲的博主天然就比 1 千個粉絲更能讓人產生“信任感”,更具有“說服力”。呵呵呵。所以,為了粉絲量的增長,我會去做一些蹭熱點的內容,碰巧踩到點上了,爆幾個上百萬、千萬播放的作品,粉絲的增長,總讓人激動的寢食難安。U see see,很多認知層面的東西,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不可能成功(變現)。在短視頻時代,準確來講,在算法推薦為主流的當下,粉絲量相比作品,并沒什么卵用,也沒太大的參考價值。正如我在《短視頻“內容”搞流量的六大難題》中論述和舉過的例子:假設你的公眾號有 100 萬粉絲,你的每次推送都是 100% 觸達粉絲。可以確定的是,倘若你的標題取的好,哪怕內容是垃圾,也能篇篇 10 萬+,而且僅僅依靠,每篇文章中的,廣告主收益,就實現月入十萬了。而在短視頻平臺上,一個坐擁 11 萬粉絲的賬號,作品播放量 300、600、900也并不少見;是的,你沒看錯,我也沒寫錯,最低 378 播放;
一切都是“算法”使然。
某網站截圖
否則,你看這么多賬號,為什么會被創作者交易掉?無它,因為無法持續產生收益,只能交易。二、追求爆款
是啊,但凡運營過短視頻賬號的同學也都清楚和了解,賬號粉絲量的增長全靠爆款。


但,這種作品真的就 low 或者垃圾嗎?
現在我以為,作為引流短視頻,太【優質】了。這樣的作品,表現形式雖然簡單、粗暴,但不等于 low 或垃圾。因為它吸引的流量非常精準。短視頻不再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想法,它的唯一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吸引(可轉化)流量。NO 爆款,NO 段子,NO 劇情,NO 黑絲。就像波波老師說的:從此刻開始,忘掉爆款,忘掉播放量,圍繞你的商品,踏踏實實的做垂直內容,并持續不斷的輸出內容。如果你是賣酒的,那你就好好的,圍繞你的酒做內容。比如說:10 萬塊的茅臺酒,是哪一年的,如何挑選,如何鑒別,茅臺酒的品種、茅臺文化等(有 1600 多種茅臺酒夠你慢慢講,內容的可持續性、選題壓根不是問題)。記住:泛流量不值錢,精準流量才值錢。三、長期主義
長期主義沒有錯,甚至這個世界的運行,所有人都在教你學會和奉行“長期主義”。
但,在短視頻賽道里,請務必“短期主義”。原本我天真的以為:等我干到一百萬粉絲了,我就可以接廣告,開直播,帶貨,就可以為所欲為的搞錢了。嘿,大兄 dei,wake up。我記得有一次黑牛老師做了個比喻,不能同意更多:“短視頻必須是撈魚思維,而不能是養魚思維。養魚思維是把魚養大,長肥了再撈。但,短視頻必須是撈魚思維,即魚來了,馬上就得撈。”有媒體也表達過類似觀點:一位頭部主播操盤手透露,不少現象級主播最后悔的事就是沒有趁熱變現,在抖音不要相信情懷和養成,要堅定地今朝有酒今朝醉。平臺流量傾斜機制高速變動,試圖押注明天的想法實屬幼稚。"抖音不同于微信公眾號、淘寶店、小紅書等平臺,需要的不是長期積累,而是需要運營者在最短時間內將流量變現。一旦錯過窗口期,抖音的粉絲量就沒有任何意義,歸根到底抖音就是一個"快錢戰場。"而賺快錢成了眾多短視頻創作者的共識。抖音頭部知識主播李一舟在直播間,不止一次提及抖音就是一個賺快錢的平臺,平臺政策變動很大,一定要快速搞錢。如果爆火的那波流量你沒有變現,機會也就沒有了。無論多么紅極一時的“頂流”,也逃不開被算法拋棄的命運。比如,張同學(恐怕有人都忘記他了),倘若在年初漲粉期帶貨的話(可能會被網友罵割韭菜),恐怕單場直播遠不止 300 萬 GMV。天知道張同學是否會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候也會拍斷大腿,捫心自問:為什么沒在巔峰時選擇帶貨?但,依然有老鐵會有疑問,抖音、快手不都上了鐵粉嗎?鐵粉不就讓創作者長期主義嗎?是的,但,人性是善變的。我在《抖音鐵粉系統上線,私域要成了》中分享過:
于是,你看,連甩頭變裝頭部網紅:刀小刀,變裝變的都審美疲勞了,也在主動謀求轉型。

以上就是不規避這三點,縱有百萬粉絲也枉然的全部內容了,希望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