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去!老師”,誰知那孩子聽了我的話不但沒離去,反而更加“堅定”了,神情急切地說,“烤餅店那家人有肝炎哩,會傳染的!”看著那張小臉上認真嚴肅而又急切的神情,還有眉毛眼睛上一層白霜,以及凍得發紅的鼻子,一絲暖意悄悄地滲進了心底,我伸出手去,輕輕地拂去了他帽子上的雪,說:“是么,那,我就不去了
”
李君威:阿城說咱們的期間最中心的一個詞是“枯燥”
您能按照您的領會用一兩個詞做下符合刻畫嗎?
慢慢地,慢慢地,你老了,往日的纖纖悉手成了此刻的溝壑成渠,你說:“這是功夫的陳跡,也美”,是啊,很美,美得讓民心碎
其藥理功效,《本草綱目》也有記載:“甘清無毒,滑腸,化痰,去暴熱,利水道,令人睡,補五臟不足
”可見,蕨菜為山中奇珍,是當之無愧的
我國人民采食蕨菜之風淵源久遠,大約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
《詩經》中就有“陟彼南山,言采其蕨”的詩句
《史記?伯夷列傳》記載了“不食周粟”的典故,說當初伯夷、叔齊辭讓王位,叩馬諫阻武王伐紂,在周滅商后,不肯歸順,逃居首陽山,以蕨菜為食,不食周粟,最后餓死
有人據此推說伯夷、叔齊是我國最早食蕨菜的人,不管這可不可信,我倒以為這個“不食周粟”的歷史典故,教人要有氣節,是值得謳歌的
《晉書》上還有個張翰曾因想食家鄉的蕨菜而義無反顧地辭官歸里的故事
張翰在京都洛陽是個重權在握的大官,也是當時才情高卓的名士
一天,春風乍起,他不禁想起了姑蘇故里的蕨菜、莼羹、鱸魚膾,便對老鄉顧榮說:“人生貴適志,何能羈官數千里,以要名乎?我本山林間人,無望于時,去矣,采南山蕨,飲三江水也
”于是果真辭官回鄉
張翰的閑達,賦予了蕨菜一種內斂的品性
至于蕨菜最后登堂入室,成為朝廷貢品,據傳由清康熙始
二百多年前,康熙皇帝去木蘭圍場狩獵,途經六旗三十六營的金鳳營時,當地頭領用蕨菜和山雞片制作了一道菜肴,康熙吃后,覺得滑嫩可口,非常高興并賞賜了頭人和廚子
從此,蕨菜被列為朝廷貢品,每年各地官員都要選擇“莖色青紫,肥潤”的蕨菜貢奉朝廷
蕨菜所以從平常的野菜變為山珍,從底層人民度荒救命的食物成為高檔宴席的上等采肴,全是仗了它的功效
在眾多的野菜當中,蕨菜的兩大功效是其它的野菜所不能及的
一是它的利用價值高
蕨菜可謂全身是寶,菜、糧、藥的品質兼有
單是營養,它除含淀粉、脂肪、蛋白質外,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它還用作工業原料,全株可提取單寧,其纖維可制纜繩和造紙,其干葉燒成灰,是陶瓷工業中的重要原料之一,可防止陶坯裂縫
因此說蕨菜全身都是寶,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二是它的食用方法多
可熗,可炒,可煮,可燉,可燒湯,可涼拌,可生吃,可干吃,可腌了吃,盡隨人意吧
而它清脆鮮嫩、入口滑爽、清新味美、淡香悠長的獨特風味,卻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正是蕨菜這種平常隨便的特性,使它走向大眾化,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今天,蕨菜不僅受到國人的喜愛,也得到韓國、日本等東南亞很多國家人民的青睞,已成為世人公認的天然綠色健康食品,被人們爭相追捧,成為餐桌文化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蕨菜雖是山珍,但今天仍沒有人特意去種,它仍在野外頑強地生存,性情隨和,本質本土,所以還是野菜
我想,當初,蕨菜不經意地生長著,恐怕只是為了與普通的生命一樣,完成一個生命的過程,至于日后會有這么高的身價,它肯定是始料不及的
因此,有些事情,不必刻意求之,順其自然,比什么都好
這,就是我從食蕨中悟出的做人的道理
(沈茂昀)
這些,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