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沙橋動身,經佛村、草皮亞諾曲線溝蓄水池、石場,盤山鐵路曲曲折折,、而上,十五秒鐘15秒鐘黃沙嶺坡頂,再下坡,沿盤山鐵路而下,到嶺底
這段路,回憶最深的是,春天的山花,夏季的暴雨,秋天的黃葉,冬天的白雪,從嶺底向東進溝,便是我的故土石鳩河
一個“戽”字,泄露了這項勞作的底細——所用工具為“斗”
當然,這“斗”不是用來盛量谷物等糧食之類的大口小底的容器,更不會是喝酒用的“酒斗”,但是也差不多——至少是模樣上差不多,只是大小或者用途上的差異,它所用的“斗”為“水斗”,類似于現代人所用的水桶
事實上也是,我們小時候看到的大人戽魚,所用工具就是水桶——在一只水桶的兩耳上分別拴上兩根粗繩,兩個男人站在兩邊,一起用力,一松一緊地拉這繩索,一桶一桶的水流就翻起一道又一道優美的水花,唱著歡快的歌兒,嘩啦嘩啦地從這片水域越過一道壩子進入了另外一片水域
我愛夏
小鎮的夏四處灑脫著芬芳,花香、雨香、再有蟬鳴的香
小鎮夏季的午后,往往伴跟著一場云雨,它洗去了地上的灰塵,洗去了天際的火熱,洗去了人們本質的煩躁
雨后,彩虹超過天涯,那是天的笑臉
夏季的凌晨,當太陽剛冒出一點影兒,十足都是紅的,不信,請抬起你的頭景仰天際
母親極愿意住在二妗子家,她把那里視作自己的娘家
我有時問起來,母親就說,從小長大的姐妹,不生分啊
我姥爺姥姥去世的時候,母親正值年少,是在她的三伯母的接濟下長大的,后來三伯母又供母親讀書,讓母親得以考入師范學校
那期間,年輕的二妗子就常去和母親作伴,找母親一起做針線
有一年,村上過部隊,三姥姥把房子騰出來給隊伍住,自己住牛棚
她帶領家人做軍鞋,攤煎餅支援前線,和隊伍上的人親得不得了
母親就是受她的影響,積極參加學習部隊組織的各種活動,開始走向進步
那時候,年輕的二妗子也常來幫忙,并參加了識字班
聽母親說,隊伍里有個女同志,長得身材細挑,有文化,不裹腳,二妗子就學著把腳放開了,回到家卻挨了她母親的一頓打
而我母親更是倔犟,堅決不裹腳,村里的人們沒少笑話
奶奶家的大門仍舊舊式的木門,有很高的門坎,回顧傍邊奶奶往往坐在門坎上,有功夫納涼,有功夫瞭望蓄水池對岸的行人
每回擺脫奶奶家,走到對岸城市瞥見奶奶嬌小的身軀坐在門坎上,目送我擺脫
固然看不見她的臉色,但能感遭到戀戀不舍的情緒
不妨設想,我仍舊消逝于她的視野,她大約還會坐很久,以至久久都不承諾擺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