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渺渺,云漢迢迢,月兒彎彎復(fù)又圓圓
莊子名言,莊子的名言名句大全經(jīng)典 1、無有所將,無有所迎
《知北游》
穿過牦牛和鷹笛,人們走進了西藏
人們走進了一方人間越來越少的凈土
那兒的天空和太陽,曾被所有去過西藏的人們仰望并且講述
不知道他們透過藍天和陽光,能否看到頭頂上的那個天堂,能否聆聽到陽光之上的神喻
在那個世界之巔的祈禱聲里,我想我只能感嘆人們向往天國的愿望是何其的強烈
那些把自己的房子修得既尖又挺如同要拔地而起的人,那些把自己的修行之處選在高山之巔的人,那些在蕓蕓人間行為高蹈的人,他們的心里永遠有一個不落的天堂,有一個不沉的信念,有一個不凡的追求
他們是放羊人,他們是王公貴族,他們是將軍重臣,他們也是才子佳人,他們更是凡夫俗子,然而當(dāng)他們對人生的思考到達一定境界時,他們都把自己的臉慢慢地轉(zhuǎn)向了西方:西方,是佛的居所,是日落的地方,是生命的歸宿,是寂,是滅,是死,也是新生!是最后的明白,是最終的覺悟,是一切的一切重新的開始!世界之大,東西南北,佛為什么不把他的寶座置于它處而偏偏置于西方?佛光自西而來,佛悲憫的關(guān)懷自西而來,而西去的路,不正是我們覺悟的路么?
宏大的梧桐有種讓人不得不欣喜的本領(lǐng)
來時是團簇而油綠的,所以有大片大片的涼爽,陽光以至不許趁火打劫地加入小小的光斑
這樹卻不宜景仰,洋灑的綠排山倒海,頓生被其吞食的緊急
最佳的觀賞辦法莫過于傾聽葉語
這時候又要說到風(fēng)了
當(dāng)一縷細風(fēng)偶爾闖入葉與葉的間歇,它便發(fā)端了怪僻的游覽
呆頭呆腦的一通亂轉(zhuǎn),看盡了葉的紋理,撫盡了葉的質(zhì)量,嘗盡了葉的平淡的芬芳
風(fēng)沒有恒定的軌跡,著了魔似的撞擊葉片,蕭瑟的聲響是葉對風(fēng)的品頭論足
軍事訓(xùn)練舉行的半個月里,葉的臉色寂靜變革著
葉兒發(fā)端落進風(fēng)里,慚愧般的微紅,滿是羨煞旁人的稱心如意
在凌晨的寧靜中撿拾幾片躺葉吧,大概不妨聽到它們的故事
我又一次攀援在湛盧山崎嶇的古道上,云霧環(huán)繞、山澗潺潺、青松翠柏、淡花草香
灌木叢探出一簇簇啼血的杜鵑,不知名的彩蝶在其間飄逸
我深深融入在湛盧山十六景中——歐冶洞、鑄劍池、試劍石、爐坪、斷碑、仙姑洞、歐冶祠等遺址
歐冶子和他的“天下第一劍”的神奇?zhèn)髡f,吸引了眾多的文人墨客造訪這天下第一劍山
半山腰一凹處,便是朱熹的“吟室”遺址
公元1151年南宋理學(xué)家朱熹并在此讀書、著述、講學(xué)、授徒
朱熹還對《周易》的乾坤卦辭進行了深入的鉆研
朱熹死后,人們?yōu)榱思o念他,在吟室舊址上擴建為“續(xù)賢庵”,繼續(xù)傳授理學(xué)
100年后“吟室”由來自將樂的理學(xué)家楊纓把持,易名為“湛盧書院”,并親自擔(dān)任湛盧書院山長之職
湛盧書院自宋以來,歷經(jīng)七百余年,到民國初年已破落荒蕪
有碑刻、古臼、香爐等淹沒在廢墟中
我站在一片殘垣斷壁的廢墟前,尋覓著湛盧書院的真實原貌
盡管這座書院已被歷史滄桑的煙云和歲月的雜草苔斑所湮沒,然而,此時我的眼前卻浮現(xiàn)出當(dāng)年莘莘學(xué)子們熱鬧壯觀的學(xué)習(xí)場景;依稀聽到朗朗書聲在幽邃的湛盧山上空飄蕩著
這座書院的歷史輝煌正如楊纓曾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當(dāng)時學(xué)子們在書院學(xué)習(xí)和傳播文化教育的盛況
謂湛盧書院:“乃藏修之得所,常抱膝而長吟,時而玩峰頭之月,時而鼓洞口之琴,時而倚檐前之竹,時而聽窗之禽
射北斗之光,一燈頻燃黎火,山擅南天之秀,萬象盡羅胸襟”
一股濃郁的文化氣息纏繞著我,令人不忍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