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回去跟張師父一說,張師父怒不行:“知識?狗屁知識!此刻社會即是大眾講聯系,大眾攀聯系,才生長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堆碌碌無能的蠹蟲,才引導真實的人才被湮沒!不要聽他亂說,國度須要的是本領,是人才,有過硬的本領才有出息,這才是知識
好勤學吧
”小王點拍板,連接每天起早貪黑的苦學生存
【作者簡介】夏天,本名夏周全,1975年出生,就職于濟南鐵路局
文學愛好者,濟南鐵路局作協會員,詩歌曾入選《震動中國——濟南時報‘心系汶川’抗震救災詩歌集》,有詩歌、散文散見于《齊魯晚報》、《濟南時報》,濟南鐵路局文學季刊《先行者》、《濟南鐵道報》等報紙刊物
14、人生是指我們若沒有嗜好的話,便不過如同極度無聊經營不善的劇院而已
斯蒂文生
劉振國 一九五〇年二月十七日)(一) 這是一封四十五年的春節慰問信,我的父親一直珍藏著
去年父親病重時,我從外地趕回家去看望父親
父親拖著瘦小的身子起床,從最里層的褲袋里找出柜子的鑰匙,步伐艱難地走到柜子,那個柜子里放著的都是父親一個人的衣服,父親都要整齊的折疊擺放在柜子里
我勸父親說,“爸爸,我來幫你開,你就躺著
”父親只是說,“還是我來開,你不知道放在哪里?” 父親費了好大的勁才將柜子打開,他慢慢的將柜里折疊整齊的衣服拿出來,讓我拿著,然后,從底下翻出一個小盒子來
父親將柜子蓋好,走到床邊坐下,打開那個盒子,從里面拿出這封慰問信、復員證、章徽,對我說,“我去了,你幫我留著,這是爸爸那些年走過的路,可是現在,我這樣,是不能去那些地方,再去看看了
” “有機會,你去那里看看,貴州、云南—四川成都、邛崍、大渡河” “二郎山、甘孜、折多山、雀兒山、昌都、怒江、帕隆藏布江……” “在歷時4年的康藏路修建中,挖稀泥,清塌方,炸頑石,修路面
冬天經常下雨、下大雪,晚上我們戰士們只有拿樹枝墊起來,再將帳篷搭起,鋪上很薄的被子,我們就躺在雪地上睡,那一睡就是四年
幾十年了,不知道甘孜機場、康藏公路怎樣了? (康藏公路即現在的川藏公路,自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薩
1950年4月動工修建,沿途翻越二郎山、折多山、雀兒山等大山,跨越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帕隆藏布江等10多條河流,還要經過冰川、森林、流沙、泥石流、地震等特殊地帶,工程異常艱險
---引用)” 看著父親珍藏的章徽,我安慰爸爸,“爸別想多了,你的病會很快好起來的,等病好了,我陪你坐飛機去西藏看看
” 小時候,父親最愛講當年他參軍打仗的故事、講修康藏公路、講李世民、程咬金、七仙姑下凡、五個老鼠精…… 如今那個愛講故事的父親病得瘦如皮骨,我的淚流下來了
淚花中我仿佛又看見了當年父親在康藏公路筑路時的情景…… 父親隨部隊渡江作戰后,49年12月成都戰役勝利結束
50年代初解放軍分三路進軍西藏,軍事行動是要有現代交通作為保障的
解放軍進藏,毛澤東主席指示說,“一邊進軍,一邊修路”;劉伯承將軍說:“修路運輸比打仗還重要
” 1951年4月,54師同53師一起修建甘孜機場,同年11月建成試航
修甘孜機場,所有土石方全靠人抬肩扛
四、五十人一隊拉著10噸重的石滾子,喊著號子,邊拉邊滾,父輩的棉襖開花了
父親所在的五十四師的絕大部分官兵都在修路,經過一年的努力,至1952年康藏公路東線至昌都通車
父親說,1952年在雀兒山修路,雀兒山是在海拔5000多米高處鑿石開路
懸崖上無立足之處,戰士們搭人梯上下,身系安全帶,放炮撬石,父輩們的手開花了
1953年,跨越怒江的工具是一只橡皮舟,戰士在激流中,在蕩漾的橡皮舟上拖著一根鋼絲繩,像長長尾巴的蛇,
山不在高,廟里抬不盡的蛇是往日的事,可山頭上的白鴿子我是見到過的
那是秋天的一個午時,人不知,鬼不覺摘著烏棗爬到了山頭上,只見當面突溜溜的石頂上站著一只皎潔的鴿子,像雄雞一律俯首矗立,在熾熱的陽光下紋絲不動
那是頭一次見著皎潔的鴿子,登時驚呆了,趴在何處注意著,遽然一起白光“嗖”的一下沖向了藍天——不見了
回抵家說起這件事,父親說這只鴿子是鎮山鴿,普遍天晴熾熱午時才會展示,很罕見人見到,算你有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