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每個人,都有命運賦予自己要走的路
這條路有時候寬闊,有時候狹窄
不過,只要平心靜氣,滿懷希望地走下去,必然有一條路為你敞開
又見老屋有一支有關老屋的歌,在心里打了很久、很久的漩渦,一直沒有唱出來
今年春節,我終于在侄兒的陪同下回了一趟老屋
天!這是那棟我熟悉的親切的熱鬧的、生我長我、陪伴了我十八年的老屋么?怎么這般的低矮?我童年、少年眼中那高大、氣派的大斗門哪里去了?那142020-12【原創】
已經多數次,想要將你忘懷,勸本人將你從回顧中抹去,可究竟是騙不了本人的心,這顆心,從不期而遇你,就被你滿滿吞噬,老是騰不出一點場合,接收新的情緒
大概,這即是擲中必定,牽絆終身,卻各安天邊
不管花著花謝,緣城市在咱們的心坎留住陳跡,正如那首歌的傳唱《見面是首歌》
你曾對我說:見面是首歌,眼睛是春天的海,芳華是綠色的河,見面是首歌,同業是你和我,心兒是年青的太陽,誠懇也絢爛,……你曾對我說:見面是首歌,辨別是來日的路,惦記也火火,心兒是長久的琴弦,堅忍也執著……歌詞的魅力在乎如實的生存熏染力,伙伴與緣同業在咱們的人活路上
“沒有”什么?作者沒有讓吳仁民把話說下去,此處用了一個破折號
而從這一段摘錄的兩個人對話里,可以看出吳仁民處于一個必須迅速做出抉擇的關頭,是考慮他人,考慮革命安危的心里活動中——他完全是自私的,可惡的
我不知道作者對吳仁民的“浮躁”其性格,是否是想在《電》里,通過與李佩珠的戀愛及過程來表示對吳仁民的一種同情,感傷或者還是用第三者眼光,真實記錄生活的態度來描寫
是帶一種批判的眼光看待這一類人物的小資產階級革命?還是?……總而言之,從我的思想和觀點來理解吳仁民的“革命”,無疑是要受著嚴格批判的
李佩珠,是作者在《序》里點名的在《電》里的主角人物,作者通過她在整本書里的思想活動,力圖來證明她的性格,“可以說近乎是健全的
”我的淺見理解是:《霧》里周如水的“柔弱”加上《雨》里吳仁民的“浮躁”,得到了《電》里李佩珠一個完整女性的成全
因為當時還是“柔弱”的“浮躁”的女性,在《電》里通過了“革命”,就可以成了堅決的,不屈的女性
我以為對這種女性的描寫,正是三十年創作上的一股傾向主題,當然也正是作者極力避開的以談戀愛為主題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