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干涸我無法親見,只是從母親的嘴里得知
那時的母親還沒有出嫁,娘家就在湖邊,是個世代仰仗臥龍湖生活的小村
除去種地,一旦有了閑暇,人們就向湖中撈取大大小小的魚蝦,來豐富那個時代并不豐盛的餐桌,還能在鳥兒生蛋的季節,揀回大大小小的鳥蛋煮了吃,蒸了吃,讓日子有些滋味;秋天便劃上小船,或者干脆跳進沒過腰胸的湖水,去割蘆葦和蒲草
蘆葦曬干后可以直接賣掉,換些零錢補貼家用
想蓋房子的就用蘆葦編笆,厚厚地鋪在房頂,上面再抹上泥巴,使其遮風擋雨
在這樣的窩里睡覺,夏天能隔熱,冬天可保暖,心理就覺有了依靠,即使做著的夢也是塌實的,美好的
蒲草則大車小輛地拉回家,曬干后碼成垛,大垛連著小垛,一家接著一家……
沿著這條奇樹鑲邊的黃土大路東行三里,便出了農村
向東南邊向猶如是無窮地蔓延著的曠野劈面而來
盛景的漸變使人常常精力一振
黃土的大路仍舊留在死后,腳下的路途不知何時仍舊形成了玄色的土路,渺小,委曲,爬向東南,望不到極端
人至此老是不由得回顧
回顧時你看到了村子中心那實足華夏化了的上帝禮拜堂上那高高的十字架上蹲著的烏鴉形成了一個朦朧的黑點,融在落日的余暉或是凌晨的乳白色炊煙里
大概你回顧時恰巧是鐘聲凄愴,從鐘樓上溢出,沖動著你的心
黃土大路上樹影婆娑,即使是秋天,大概能看到落葉的奇跡:沒有一絲風,多數金色的葉片紛繁落地,葉片相撞,索索有聲,在街上穿行的雞犬,倉促潛逃,似乎怕被沖破腦袋
人命耗盡,隨一陣風飄去,無邊無涯,曲折于塵事風情
天靜止,山未移,只一河道水的清清,彌漫起山崖下的一場簾雨
風未加入,云未加入,我不過一味地打擊著窗欞,想要問一問,江河宏大,山水俱奇,可有人愿與我同去?
清明是農村的一個重要節日,在這一天,要給先人上墳去
清明基本都是在裊裊的青煙和搖曳的燭火中閃爍著,清明那天
我和省電視臺的朋友在路上,所以沒有回家
清明節的頭幾天就下雨了,路一直爛著,我們坐在古田縣翠屏湖林場的吳場長派的專車里,一路搖晃著去武夷山市
3、幸福總是擦肩而過,偶爾想你的時候,就讓回憶來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