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酷熱,她的手香味兒也就越濃烈;突降暴雨的時刻,那味兒也就忽地凝固,在昏暗的教室里,只能聞到雨和塵土混合的腥氣味兒,從門縫和窗縫撲進
曲瑤沒有好爸好媽
那倆是一雙又懶又好賭的主兒
好在有個奶奶疼愛,曲瑤才可以跟我一樣快快樂樂地讀完小學
8月底,我們都收到了錄取通知書,但她終于沒能讀上中學,奶奶已經(jīng)很老了
/> 理想的潰退 ●段華先 人活著就要有理想,否則跟圈里的豬一樣
——我的小學語文老師如是說
我想象不出做一頭豬有什么不好,吃了睡睡了吃,簡單快樂;至少用不著天天去上學讀書受罪
但我不敢說,那時我像所有的小伙伴,單純得只聽老師的話;老師說要有理想,于是我們便有了理想
搜腸刮肚把所有想到帶“家”字的頭銜,都填進“理想”這個筐,但老師還是不滿意,讓我們反復以理想為題寫作文,于是我的理想也就越來越多
我曾寫過當外星人,因為外星人一定很拽,而且實在也沒有什么想當?shù)牧?p> 那是一個美好的年代,我們鍛煉身體,努力學習;暢談理想,憧憬未來
到了中學,理想開始和老師的設(shè)計產(chǎn)生了偏差,打個蹩腳的比方:像兩條平行的鐵軌,方向一至,但絕不重疊
老師要我好好學習考大學,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把它寫在床頭當座右銘;可我第一次發(fā)現(xiàn)原來我的內(nèi)心還有那么點“很近的理想”——坐在我前面的女同學真漂亮,她是在埋頭看書嗎?為什么她要給我桔子吃、幫我復習功課?將來我和她…… 那時的理想,現(xiàn)在說出來有點澀,但回味起來,很美
很快進了大學,在充滿誘惑的校園里,我當然有很多理想,但我變得實際起來,我知道,那些虛無飄渺的都是迷夢,理想和幻想有時離得很近,撲朔迷離難以分辨
我要做的是盯住眼前的,然后把它牢牢抓在手里,僅此而已
最直接的理想是:找個至少對得起觀眾的女友,前提是她老爸要么有權(quán)要么有錢,兩者兼顧當然是最完滿的
但我的運氣總的來說不是很好
老師似乎也不喜歡和我談關(guān)于理想的課堂作文了;四年里,一次也沒有
畢業(yè)把我送到了社會里進行“勞動改造”,社會是所多么好的學校呀,它教育我錢是個好東西,有錢就有理想,至少是必要條件,前者推出后者
雖然我還沒墮落到“唯一的體育運動——數(shù)鈔票,唯一喜歡閱讀的雜志——銀行存折”那種走火入魔的境界,但我很欣賞三流言情作家亦舒的三流作品《喜寶》里,喜寶說的一句很經(jīng)典的話:我要很多的愛;如果沒有很多的愛,很多的錢也是好的
我悲哀地發(fā)現(xiàn),我的理想正隨著年齡和學歷的增長,在潮水般迅速潰退
如今,我的理想已經(jīng)潰退到努力不做一只爬蟲;好好活著,給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盡可能多的一點點感動
每天下班,在讓人目眩的繁華都市,總有一扇亮著的窗戶,溫暖地等我回家
對于我這代人,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沒有理想,心里就會不踏實,就會坐立不安,無所適從
生于我之前的人,我不敢說;生于我之后的人,我不了解
我知道,我這樣的一個人,一定要有理想,不管這理想潰退到如何不堪的地步
吃過早飯,帶了點薄禮,信步來到了村西頭
我過去就讀的山寨小學校,是由舊社會遺留下來白族本主廟改成的
十多過去年了,我不僅從大學里畢業(yè)出來,還帶出了一屆高中畢業(yè)生,歲月在我們不經(jīng)意間滑過去,使我這個“少年不知滋味”的學生娃,也體味到了“滄桑”一詞的含義
而小學校里的那兩棵金桂和銀桂樹,依舊發(fā)得蒼翠菜綠
可那校舍卻已經(jīng)顯得破落、傾斜,像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可我心里還是覺得,這一切都是那樣的親近和慈祥
/> 枝條搖曳,樹葉舞動,漣漪蕩漾,云朵浮游
動感的意象似藝術(shù)家手中的鑿子,把生活的秩序雕塑成流暢的線條,圓潤而又飽滿
一切努力,都是在試圖刷新世界的面貌,期待新鮮的飛揚和陳舊的墜落
誰能說風不是這般的一個模樣呢?風吼了,卻未動聲色;風止了,依舊聲如洪鐘
風從一株靈芝的身上拂過時,觸發(fā)了類似金石的聲音,怎么聽都是長生不老的傳說,盈滿了神奇的韻味
當我的心情從草地上走過的時候,風拂的聲音就會輕輕地舒卷,然后騰身躍起,爬入我的褲管內(nèi),摸索著逼近我的靈魂,過程里盡是幻想或述說的意思
相信身臨其境的人,都會感觸到這是一種散文的氣息,在將靈感召喚
一次次對風拂的如是知遇,以文字的形式令我駐足抑或陶然之際,總是感覺象極了一篇散文,被風用鑿子鑿開了禁錮的樊籠,橫空出世之后的一遍又一遍真摯述說
風拂,散文
我漸漸探尋到二者之間的某種隱秘、曖昧的關(guān)系
冥冥之中,聽覺清晰了,虔誠了,風拂也轉(zhuǎn)換成了散文的述說聲
我伸出雙手,彎曲腰身,用迎接草叢中穿行的風的姿勢,使自己能夠與風更加妥帖地娓合,從而獲得散文借助風吟傳遞給我的信息
風吟聲清晰,就連頓挫或者喘息的每一個音符,也都能夠輕而一舉就觸摸到耳膜
散文對我的傾訴就是這樣開始的
使你感到愜意或是浸潤的微風,是散文我自然真性的流露,也是我一遍遍呼喚你的語言方式
雖然用見證過先賢大哲蒼茫叩問和歲月煙波的厚重搖曳著雨后的樹枝,以潛移默化的從容態(tài)度刷新世界,憑籍啟迪抑或提升的姿勢撫慰水中的月亮,可是你總是因了各種理由和原因,視而不見
不是散文我喜歡攀龍附鳳,青睞朱自清、俞平伯、何其芳、余光中、紀伯倫、杰弗理和朱斯等名人,更不是散文我厚此薄彼,與你避而不遇,實則是因為他們善于用一顆平常心發(fā)現(xiàn)我如風一樣的存在,還有風的吹拂與散文表象息息相通的本質(zhì)
挾裹了異味的風,難免使我和散文的思緒暗濁紊亂
清新自然的風,促進散文的命脈亮麗飽滿
聚散之間,盡是被風吹拂而至的靈感,稍縱即逝
我忽然沖動起來,很想進入海明威“我一閉眼,就感到靈魂要飛出軀殼”的意境
可以說,風是散文我的靈魂形式之一,潛伏在時間的背后,讓你似乎看不見,抓不住
然而,這樣的存在形式,僅僅只是對天意的秉承
只要平和心緒,你就能夠感悟到,我始終是圍繞在你的身邊
其實,散文我只是傳遞天意的運載工具,所以在搬運自然情緒的時候,真實刻錄、一視同仁是散文我必須遵循的準則,否則我便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猶如知行合一的哲理中,知行者知為先,知行者行為重
人心之理莫不有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散文又對我說:沒有客觀的認識,沒有真實的寫照,散文我就無存在的形式,你也就沒有復制我存在形式的基礎(chǔ)
至于你認識散文我存在形式的能力高低,盡在天意與你溝通之間,全憑不懈努力和辛勤勞作,否則一味等待神明的眷顧,結(jié)果只能是生命的浪費與時機的失縱
虛置聰明浪費生命,圣人尚為之擔心學而不及,何況我一個平庸,就更是要“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了
神秘虛幻,來去無蹤的風,再次拂身而過,拂水而去
見我疑惑,風駐足,將攜帶著散文意象的一面向我呈現(xiàn),然后低語:“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
物象與話語的切換,還有風掀動水鮮活起來的情形里,波浪與漣漪各顯其韻
平日我習慣看見的是水往低處流,沒有太多留意,在風的掀動下,盡是人心與人性,人性與物性的遞變
風霜古、歲月深,經(jīng)歷的變故越多,觀水的心境也就越少了
風吟之聲,山水之形,都可以滌心蕩性,你要多聽風、常觀水呀
散文如是說
雖然無色無嗅,真實的風一刻也不曾離開過我,風的情緒也時時與我邂逅
坦誠
無任何傾向
散文如風吹拂的情形,也是這樣
散文的思緒不言好與壞,聽之容易,行之惟艱
臺風狂嘯,不是散文癲狂豪放,而是散文里潛伏的人的意識在暴戾狂情;勁風吶喊,不是散文有意吹亂紳士頭發(fā)和掀飛淑女裙角的惡作劇,而是散文里隱藏的人的意識在騰飛翔泳;和風習習,不是散文賣弄高雅,而是散文里棲息的人的意識在溫柔綻放
聽散文這樣述說,我頓時汗顏
我過去一直以為,用質(zhì)樸的語言詮釋質(zhì)樸的道理是散文的上品,用華麗的詞藻修飾字句是散文的下品
現(xiàn)在來看,所謂上品與下品,全是人為的一種界定,有侵略或是強奸的意象
如何行為象散文,如何思想貼近散文的精髓,唯有盡心融入
蘇格拉底凝視自我,鄧肯心靈透析,孟子天視民視,大概目的都在于盡人性,以贊天地之化育,以造福人之生化,以悟天地之道,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也就是在體悟散文之道
散文對我的述說,聽著聽著就讓我陶醉了
至此,我還是對風與散文不以為然:風的吹拂和散文的演繹有何關(guān)連?抑或二者間的關(guān)系僅僅只是人的一種臆斷和推測,甚至就完全是信口胡掰?自然的特質(zhì),經(jīng)過思想的孕育,再籍由文字演繹和經(jīng)驗積累而流傳下來,過程之中的時間、空間、物象、意象、命理和文理,統(tǒng)統(tǒng)沉淀在了人情意境里,生息繁衍,遞嬗轉(zhuǎn)變
用心所在,自會體驗到其間存在著的力量
這種力量,就是中國儒家的浩然之氣,就是道教醞釀出來的磅礴氣魄,也是梁啟超砥礪琢磨而來的大氣
都與風的姿勢類似,抑或相關(guān)
我不否認,風的力量可以挾帶所有的氣味,包括寺廟里香火燃燒的氣息
這香火的氣息,就是古人畏于對大自然的神威而拜火拜天的氣息,也是后人轉(zhuǎn)向膜拜神靈的氣息
匯聚之間,香火的氣息飄進了信仰形而上的精神領(lǐng)域,漸蔚成了散文意識的各種流派
十足的勁道,不僅演繹了風與散文形成的某種關(guān)系,也讓我在領(lǐng)悟散文是與非的面前,迷茫徘徊
盡管許多時候,散文用風的方式向我闡釋其靈魂世界,念叨著她是如何以時間和體積的尺子,反反復復將我丈量,以便讓我在靈光閃現(xiàn)的同時,有機會接近她身體最隱秘的部位
而且,也正是反反復復的丈量,使我在由于習慣而變得自由和膽大妄為的時候,我也因為習慣而受到了約束
如同風吹拂在狹窄的山谷里,雖然狂氣十足,兇悍霸道,但卻屈服于巖崖的逼指,只能乖乖地順應山谷的走向而卑微地前行
置身在這樣的情形里,風是疼痛的,以風吹拂形式和我述說的散文的語氣,也是疼痛的
在某種意義上,散文的疼痛是來自于戴在其頭上“形散神不散”的那頂帽子
顧名思義,不散就是集中,就是縝密,就是全神灌注,就是意識行走在一條狹窄的路上
我被散文的疼痛傳染了
拼命做與散文意識無關(guān)的事情,比如散步,放歌,垂釣,買菜,烹飪以及不停地把狗呼來呼去的
結(jié)果不錯,疼痛收斂
醫(yī)學上把這做法稱為注意力轉(zhuǎn)移,或者分散
從那時刻開始到現(xiàn)在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對“分散”二字鐘愛無比,自然也就對意大利畫家拉斐爾用分散方法,把注意力從米開朗基羅的身上,分散到柏拉圖,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的身上,從而成就了他的《雅典學園》繪畫杰作的虔誠垂青
超脫的唯美追求和發(fā)散性的思考方式,不僅是拉斐爾的寫照,也是愛因斯坦用小提琴思考物理的寫照,更是華羅庚用詩歌演繹數(shù)學的寫照
見我臉上有了肅然起敬后的真摯笑容,散文的傾訴口吻也就多了釋然的成分:疼痛的時候,為什么不能夠試試“神散形不散”的方法呢? 聽散文如風吹拂,那種超越生命一次性局限的感覺,也就越來越強
散文的清新之風,就是這樣不經(jīng)商量便把我的精神提起,然后與自然融合,超然抑或忘我
一舉一動都象夢里常常知遇的那樣輕盈了,靈秀了
似山水,更似翠綠的疏竹
當我的身體如疏竹一般演繹出“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的畫面時,散文的述說頓時充滿了笑音:朋友,我要祝賀你,你終于進入了散文的意境
散文的意境,面向未來吹拂的風,預測,還有尼采“為我們今天制定律條的正是我們的未來”的話語,相互糾纏著用肢體,徐徐拉開了人們渴望看見的彼岸的帷幕
雖然我不信奉宗教,就象散文不信奉人為強加在身上的清規(guī)戒律一樣,但是我還是抱了極大的熱情,想象著古埃及的法老,波斯的查拉如斯特拉,希臘的歐菲斯,印度的佛陀和中國的老子與孔子寫散文,會是怎樣的一個韻味呢,混沌?擴散?散文的意境,其實就是宇宙的意境,盡是熵的意象
風繼續(xù)在吹拂中述說
述說的聲音也擴散了,擴散至時間的長河里
我在擴散的情形中忽然發(fā)現(xiàn),好與壞,上品與下品,形與神,聚與散對散文而言并不重要,或者說它們都在不斷變換著自己的物象,彼此間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一刻也不曾表露出歇息的姿勢
再加之我們也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是非標準來衡量散文的優(yōu)與劣,或者用一個類似魔術(shù)的動作,令散文形式上的不斷變換瞬間靜止,讓我有機會將每一個變換的場面,細細端詳
于是我以為,對散文形而上學,不如形而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