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潭古鎮抒懷 小橋,流水,石板街,吊角樓,這些古老的風景仿佛都在夢里閃現
沒有江南小鎮的精致也無北方古鎮的大氣,卻有著土家族,苗族最樸素的風味與格調,這就是龍潭古鎮
宛若深山里的一塊璞玉,靜靜地偏安于時間之外的另一種存在
小鎮端坐于逶迤的青山之中,須經過高樓林立,霓虹閃爍,車流喧囂的主街道之后
走過一條曲折回環的泥土路,一路上叫你將繁華安置,再懷揣著朝圣者的心,古鎮方為你推開那道虛掩的門
春日的煙雨將古鎮的囈語拉長,再絲絲縫縫的韌進每一堵城墻,每一根嫩草中
在黛色的天幕下,我琢磨著雨的心思,于清新中感受那微微的沁涼
石板街兩旁,或為老式的木板房,很窄的門扉,幾扇折疊在一起,雕著鏤空的圖案
或為堂屋居中,廂房對開,曲廊回環,幾家合住的四角天井
平日里,明亮的陽光從天井或從屋頂的玻璃瓦中灑落下來,月季,菊花熱鬧的開著
幾塊從山洞或河灘搬來的石頭就著山上挖回的蘭草,虎耳草和門前的流水構成了假山池沼
階沿上,擺放著竹椅,木凳,門前還撐著竹竿子,用來晾曬衣服
有的人家往往還會養著一只狗或貓,空閑的日子里東家西家的串盡之后,坐在檐下,看著它們如何的賣乖逗巧,也是能贏來一天勞作歸來后的愉悅笑聲
令人不自覺的想起舊日時光里諸多的人與事,甚至當時情懷中最為平凡卻又十分質樸動人的一個個細節
在這個民族的平常歲月里,又有著怎樣的對幸福美好的生活追求?一個煙雨飄渺的黃昏,誰還會記得有個女子曾怎樣的來過?那古巷輕搖的幻影,是晾衣竿上祖傳的花衣裳還是懸掛著的蠟染花布? 街道兩旁遺留著民國時期留下來的防火栓,文革時期那些斑駁的標語
人民公社,合作社和那些被風雨剝離的一道道高大的土石結構的院墻,有些墻壁上還堆積著幾捆干燥的柴火
被煙雨滌亮的屋脊,以及那還殘留著灰燼的爐灶,架著三角的火塘,似一道道明亮的陽光從時光的隧道里將我的眼睛刺疼
在這里我似乎走出了紅塵之外,若這煙雨中黛色的蒼山一樣,靜止了下來
我在一間土屋染坊旁邊止步,門前有幾口調好顏料的染缸
屋內掛著幾種簡單式樣的蠟染布衣,藍花白底,這古樸的顏色在我小時候也曾穿過
扎著羊角辮,背著書包走在鄉村的小路上,純潔的眼眸像露水一樣的清澈
我想起我的祖母,她散開的長發是否系著年輕時候的失落的愛情?還有我那吧嗒著旱煙袋,滿臉皺紋的的祖父,他的笑容像春天犁開農田的浪花
記得祖母總坐在天井的石凳上乘涼,給我講一些古老的故事,那個遙遠的年代,卻無數次地讓我向往
八仙桌旁,長板凳上,祖父那雙老樹皮般的手總是把我拉近身旁,他那散發著米酒香的臉扎得我生疼生疼
然后用微微的醉意嘮叨著黨的恩情,是怎樣使他這個地主家的佃農如何地挺直起腰桿做人
“喝水的人不忘挖井的人
共產黨好,毛主席親,要記得黨的恩情那!”我的幼學啟蒙不是兒歌,而是祖母反復訴說的幾個故事,和祖父教我叨念的“東方紅,太陽升……”直到現在,我仍然忘不了祖母所講述給我的故事,我無法忘懷它們給我童年帶來的樂趣,無法忘懷祖母那慈祥的面容
更不敢去觸及祖父所說的那段中國歷史,記憶令我年輕的生命在歷史的長河面前有種惶恐悸動的感覺
那個熱情漲天的年代于這個民族所遺留的思考也許在時代的浪潮中早已只殘存著一團模糊的影象,甚至已成為歲月的熔爐里的灰燼
所有的往昔也只是在若有若無間追憶,待我清醒,寂靜的街道上,只聽見我年輕的生命若秋葉般飄落在這煙雨凄迷的石板上
我憂郁的目光越過遠方那些斑駁的老樹,透過翠綠嫩小的葉子,落在那堵仍鐫刻著“偉大的祖國萬歲,偉大的人民萬歲”的墻壁旁,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身上
他正小心的用放大鏡閱讀著《毛澤東選集》,這一刻,來自內心的熱流清空了我所有的思緒
身旁,仿佛有一個聲音輕輕地說道:“別難過了,一個時代必有一個時代的顏色,大浪淘沙、煙波散盡,千年也只是一瞬
”煙雨無聲地飄著,越發將我納入一種時空的錯置當中
癡望著那些斑駁的語錄,細細地咀嚼著這出離了五官之外的感受
真的,我忘了自己打哪而來,又身在何方
只是煙雨,煙雨漫無邊際地飄著,無聲無息地飄著…… 誰知道在這楊柳依依的溪水旁,那些雕花的窗欞背后曾隱現怎樣的人兒,滑落過怎樣的嘆息
在古老的吊腳樓上,又有多少斜斜的眼風望斷歸鴻,聽盡秋聲
長長的石板街道,又究竟丟失了多少的瘦瘠的背影?想起蘇惠回文,文君當壚,小小出游,歲月的清煙焚燒了多少百折千回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也不過是夢境般幻影
想起幾年前的那個月夜,南華山下,沱江河畔,吊角樓中,我靜靜地端坐在閣樓
漁火點點,順著石階爬進吊角樓的是一串串下垂的燈籠,潺潺的沱江水中,有著夜航船的吁艿聲
就在那些乳霧般的水氣中,潮濕了我懷古念舊的心靈
那一夜,也是在異鄉,于一個心生酸澀的月夜,我邂逅了一種迷離
只覺在靜夜里一個輕悄俏的淺笑,卻猶如一天一地的清月光,周遭即是一片琥珀般的明凈
黑黑的夜在剎那間晃若白晝再回首,那過盡千帆的心境竟在如水的月光中流失了
而此時的煙雨如同月光一樣,不沾任何的粉塵,就這樣完完全全地流進我的世界里
凡是有人家的地方,大多有水井
古鎮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臺胞——因感恩奶娘而建的八卦井
“懷念奶娘……”清晰如昨
日夜流淌的奶娘井以最樸素的方式將這個民族最為重視的生養之大義詮釋得透徹
“滴水之恩,當涌泉報之”今天這修繕完好的奶娘井在光陰底下解釋著古鎮人們對鑿井者的緬懷與感激
也許,正是這種原因,中華民族才能穿過時間的河流,屹立于世界東方
井邊楊樹柳樹披掛著鮮綠的葉,潺潺的小溪彎彎曲曲的穿過小鎮,井旁是浣衣洗菜的婦人和挑水的男子
該是做晚飯的時間里,有的人家屋頂上已騰起縷縷炊煙,暮歸的人們陸陸續續歸來
歡笑聲、說話聲、腳步聲,寂靜的古鎮變得熱鬧起來
我不知道這種古樸的生活在古鎮竟然能夠延續至今,依然可以流傳得這般生動
此情此景,卻生生地讓我感動,讓我心疼
古渡口,槽石仍在,然渡船卻已無存
斑駁的石壁上,隱約可辨當初建渡口所捐資的人名
河面上煙雨凄迷,幾只白鷺盤旋著,河岸礁石裸露,芳草萋萋,星星點點的野花散落其間
遠山的黛色加重了,濕濕的水氣中彌漫著柴禾與飯菜的氣息,有幾個船家正向幾位外地的游人兜售生意
在那一角飛檐挑翹的吊角樓中不知是誰在如癡如醉,如泣如訴的拉著二胡,這一切似乎也同古鎮一樣,偏安于在時間之外的存在
煙雨里,我采了一束狗尾子,仿佛尋回廿年前的我
待我轉身,才發覺自己已是一臉的淚
到古鎮來的人想必是將夢丟在了這里,所以,才從現世當中擠出一點時間,來尋找自己的前生,自己的夢
我也亦然,只是這夢依然遙不可及
少數民族陳列室里,指腹溫柔的滑過紡車,土家布,牛角,一種溫熱涌上心來
盡管時間揀去了許多生動的細節,可憑借一些痕跡,我仍能感受到那些民族的氣息,可以想象到一個遙遠的年代里,少數民族的生存方式
他們的靈魂安頓在最樸素的地方,沒有喧囂,沒有誘惑,只是平實地存在,存在于繼往的時日之中
生命的流逝就若一個手勢,在伸出與收回之間,看似平白的走了一遭,似乎什么也沒有
只是,龍潭古鎮這場春日的煙雨,讓我帶來了一小段回憶,也帶走了一大段的永恒
“你哭著對我說 童話里都是騙人的 我不可能是你的王子” 我什么都不理解,我們依舊完成了聚會,沒有人知道,我眼里哪里來的淚水
我病了很久
我沒有欺騙她,我很快樂,我也希望她和我一同快樂
之五:共好惡,友好往來勝遠親
1953年出身于臺灣省高雄市的林清玄,已變成今世馳名作者、墨客、鴻儒
他是臺灣地域作者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贏得各類文藝獎項最多的一位,被譽為今世韻文八大作者之一,當有少許自封為有法術的人,對林清玄的名望有所介懷,想一探畢竟時,林清玄情不自禁:我有三樣本人感觸很了不得的法術,那即是自小到大,每一餐飯都吃得下,每一個黃昏都睡得著,每一次想要寫作品,都寫得出來
旁人搖搖頭,皺眉梢,迷惑其意
35、春去春來桃花開,念去念歸你終來
再苦再難共緬懷,同風共雨福門開
相牽相伴走余生,頭白臉褶赤紅心
有誓無誓心永恒,誓盡誓余誓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