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親友圈主可免押進親友圈驗親友圈,滿意再補
/> 我不是第一次來銀灘 凌晨醒來的時候,街燈仍然亮著,最后一股冷空氣正呼呼地從西北方向向南吹來,整個晚上,房間里的溫度一降再降
那本被我放棄閱讀的書在我垂手可及的地方,文字變冷,紙張變形,我們彼此漠視了對方的存在
那只密閉的立柜關著我那堆陳舊的衣服,在黑暗里捂著我身體的余溫和青春的氣息,那些折痕變得越來越深了
墻壁是純潔的白,空蕩蕩的白,冷冰冰的白,如同我的皮膚
我躺在床上,穿著暖色的裙子,四肢冰涼
我知道是溫度一下子降得太低了,我試圖使用那個取暖器,也愿意再花些時間去暖暖的身體,然而,我不得不早早地起來,上班,開會,學習,出差,任由這些在眼皮底下來來回回的日子漸漸變得僵冷,昨天掛在日歷上,今天同樣掛在了日歷上,翻過去,再翻過去
4月23日,去北海
第一天報到,安排好住宿,第二天上課,聽北京來的韓教授講“測量不確定度的評定和表示”,下課后和來自各地的學員去銀灘
四月的北海常常下著零星的雨,銀灘的海水仍是涼冰冰的,還沒有什么人下水游泳,現在,我們也只是來吹吹海風,走走沙灘,看看海
三、五群人在綿長的沙灘上行走或駐足,成為海邊一些細微的點綴,而雨后的陽光只是透過云層細碎地灑在海面上,沙灘依然潮濕,潮濕的沙灘呈現著本真的淡黃色,而不是銀色
銀灘的“銀色”來自干爽沙粒對太陽強烈光線的反射,但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銀色,至少在我看來,它雖然美麗,卻帶著一種虛幻的意味
我不是第一次到北海,也不是第一次來銀灘,我熟悉這里的海洋腥味,看慣這里的景色,陽光,沙灘,海鷗,以及那些海藍深處的漁船,這就是永遠的北部灣
但每次來,因為不同的季節,不同的人緣,在這相同的地方,總給我諸多不同的感受
其實,我來到的已不再是“相同的地方”,因了“時過境遷”,這時的銀灘當然已不是多年前的銀灘了,至少它現在已沒有了圍墻和門欄,游人可以自由出入
我呢,心中還擁有那份面朝大海的激情嗎?還是多了幾分寧靜與從容?然而無論現在或過去,那正在或已經發生的事情,都始終會在我們凹凸不平的記憶中留下那些可以留下的東西,它們并不虛幻,它們如那些呈現著本真顏色的沙粒,是那么真實、細致而密集,在北部灣的海邊,在這個雨后的下午,在我的眼前無盡地延伸
海浪滾上來又退了下去,那兩個從內地來的孩子在不遠處盡情地玩耍,抓螃蟹,拾小貝殼,然后提著鞋子在海水里赤足奔跑,我確信他們是第一次來這里
這讓我想起欽兒,那天早上,我被冷醒的時候,他仍在另一個房間憨睡,11歲的身高只與我相差三厘米,修長的腿隨意地搭著小蓋被,一只手墊著英俊的小臉蛋,側身向內,他睡著的樣子是那么迷人,嘴角的氣息還留著薯條、麥樂雞和漢堡包的香味,他總是讓我內心溫暖
現在他在做什么呢?又在畫他的《海》了嗎?火熱的太陽從海面升起,海水泛著粼粼的金光,彩色的帆船在湛藍的海面上航行,海鷗在空中高高飛翔…..這就是那個夏季給他留下的美好記憶,我們第一次在這里看海,游泳,聽音樂,吃零食,欽在這里追逐浪花,對著那只鉆進沙洞里的小螃蟹大喊大叫,光溜溜的身子,掛著亮晶晶的水珠,他多像一只從海里游上來的藍精靈呵!那時欽兒才四歲,我們也還年輕
而此時,海風清涼,沙灘寧靜,我獨自跟在幾位老師和學員的后面,保持著幾米的距離,隨意地走走停停,耳際不時傳來他們討論的聲音
韓教授的普通話并不標準,夾雜著一些我聽不懂的口音,他邊走邊耐心地給學員解答“自由度”、“標準偏差”、“測量不確定度”等等一些統計學中的問題,只是這對于我來說已無關緊要,考試已經結束,我現在只是想著如何擺脫身邊這個兜售小飾品的女人,她皮膚黝黑,眼神迫切,口若懸河,身上散發著一股鹽堿味,肩上還背著一個大布包,手中那些貝殼飾品、玳瑁手鐲和珍珠項鏈,5元、10元、20不等,我無法確定它們與真品首飾相差多遠,我使命搖頭擺手,對她友好地笑笑,然后快步逃離了沙灘
九點鐘回到賓館,銀灘已在我的視線之外,潮汐起落,海浪再次抹平了沙灘上那些零亂的腳印,只有那瞭望塔的位置一直不變,但是這時塔里沒有人,在這依然微涼的四月,它僅僅是這座海濱浴場的一個安全標識,它沒有別的含義
大約1700字透透2005/8/6
從另一個上面大概觀點來說,本來也是善男信女們在感動著黨和當局,感動著這個民康物阜的天下太平
四十、人這一生其實可短暫了,有時候一想跟趕9路車一樣一樣的,車門一關、一開,一站過去了;車門一關、不開,這一輩子就過去了
再大一些,家中仍然沒有書房,我和小妹頭碰頭在母親的辦公桌上做作業,桌角點一支蠟燭,四只羊角辮相抵,常常互相妨礙而怒目圓睜
作業做完,我們睡下,母親才能伏案批改學生的作業,直至深夜
至中學,父親終于托人給我做了一只簡易的書箱,一張書桌,面向窗臺,分別擺進或摞上一些書去,取用也比較方便,但那畢竟不同于書房
想象中,書房儼然一片自己的天地,可以避開父母的監督,執一本書或臥或坐,從容地捧讀
因為當年讀《紅樓夢》,讀《水滸傳》,就是背著父母打著手電,躲在棉被下偷偷看的,由此看壞了眼睛
曾有人說,第一個用鮮花比方女郎的人是天性,第二個套用比方的是白癡,第三個即是蠢才
由此看來,革新就像伸手不見五指的晚上里的一盞明燈,它對于咱們來說是無比要害的
本年的暮秋一日仍舊跟往常一律,咱們觀察了CCTV1播放的始業第一課,中心是“革新向將來”,辨別從理想、搏斗、探究、將來多觀點解釋了革新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