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這里我們指的是什么呢?簡單來說,就是那些已知會在2025年集中亮相的“超薄+大屏”設計智能手機。
最早曝光的這類機型,可能就要算是蘋果的iPhone 17 Air了。根據目前流傳的相關信息顯示,iPhone 17 Air的機身厚度將會比iPhone 16 Pro薄大約2mm,也就是說它的機身很可能只有6.25mm,從而成為有史以來最薄的iPhone,確實有望無愧于“Air”這個后綴。
與此同時,iPhone 17 Air的定位或將頂替目前的iPhone 16 Plus,成為蘋果新一代的“非Pro版大屏機型”,這也意味著它的價格并不會太貴。據稱,在機身厚度大幅縮減的同時,其售價大概率會與iPhone 16 Plus相仿。從這一點來說,說不定會有消費者覺得它變得更“超值”了。
當然,蘋果一旦發力,那么老對手三星自然也不會“手軟”。目前我們已經基本可以確定,三星的“超薄大屏機”或將被命名為Galaxy S25 Slim。
但與蘋果方面不同的是,Galaxy S25 Slim一方面大概率不會與其他Galaxy S25系列機型同時登場,而是可能會稍晚一點單獨亮相。另一方面,據稱它使用了一套2億像素主攝+5000萬像素長焦+5000萬像素超廣角的后攝配置,定位僅次于Galaxy S25 Ultra、高于Galaxy S25和Galaxy S25+,當然這也意味著它的價格可能會更高一些。
面對這樣的情形,目前已經有供應鏈分析機構給出了相當樂觀的預計。在他們看來,“超薄大屏機”雖然有著歷史輪回的嫌疑,但在高端產品持續厚重多年之后,新的產品形態確實有可能會讓消費者眼前一亮,并直接促使相關產業鏈上的電池、鏡頭模組、機身加工相關領域的頭部廠商從中受益。
然而,事情真的會這么順利嗎?
就在近日,一份據稱源自業內人士的報道聲稱,三星對于Galaxy S25 Slim制定了較為保守的量產策略。其不僅會晚于Galaxy S25系列的其他機型上市,而且前期僅規劃了300萬臺的產能。要知道,Galaxy S系列近年來的平均產量基本都在3000萬臺以上,所以300萬臺的規劃產能,可以說是間接反映了三星對于“大屏輕薄機”或許沒那么自信。
由于已經有傳言稱,在iPhone 17系列的產品序列中,iPhone 17 Air將接替原本“Plus”機型的位置。在公開資料中不難獲悉,iPhone 16系列開售的第一周就實現了3700萬臺的銷量,其中“Pro Max”占據近半份額(1700萬臺)、Pro版為1000萬臺左右,iPhone 16的銷量大約為730萬部。也就是說,iPhone 16 Plus的銷量顯著落后于其他型號,成為“賣相”最差的細分版本。
如此一來,這一方面當然可以解釋蘋果要用“Air”來取代“Plus”的強烈動機。但另一方面,它似乎也預示著新品初期可能也不會有太高的規劃產能。那么為何一方面供應鏈對于“超薄大屏機”普遍看好,另一方面手機廠商卻又大概率會選擇謹慎投產、“限量”上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