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的千年古城、如此的詩意庭院和庭院中生活著的人們,仍洋溢著濃烈的千年遺韻
于是古城成了那些向往自然與詩意地生活的人們最終駐足和實現夢幻的家園
他們來自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這里成了他們心靈的歸宿地
在這個叫做“洋人街”的窄小的空間里,不同膚色的人都尋找到了這份永遠也不會褪色的珍貴的記憶
高原中的大理古城,給予了沉浸在湖光山色和神奇生活中的所有人進行追尋的色彩斑斕的美好夢境
六、是我說的愛你就不會后悔,是我說的你在身邊就是美
“不是,菊,你不出去不知道外面世界怎么樣,要是我是男人,我也會變心的
這樣一個窮地方,這樣一個沒有見過世面的窮困女人,誰會希罕呢?”一聲瓶子破碎的聲音,又一次打破了小村的寧靜
我抵達瑪曲恰好是七月
沒有風,白白的陽光落在地上,空蕩的縣城似乎有過多的睡意和疲倦
黃河翻飛,沁人心脾的青草味在干裂的空氣中飄蕩
我聽見更遠處草地上的陣陣歡歌
我分明感到一種不可名狀的神秘感從腳底直達心口
瑪曲
草原
馬匹
鮮花
當我在心底一遍又一遍叨念這些名字的時候,一些曾經有過的向往和現存的激動一次又一次摧促著我
無法釋然心底的顫粟
我該想象草地深處的眾多仙子,和一個反復喟嘆孤獨詩人的清瘦面容
我抵達瑪曲恰好是七月
站在空蕩的街頭,久久仰望蒼宇,眾神仿佛屏住呼吸
天藍得那么憂傷
我忘記出門前該帶一把尖刀和巨大的口袋
寺院
號角
桑煙
驚悸
我經歷著一種空前的艱難思索
是因為不能擁有而倍感空虛和痛苦?是因為寂寞而招至疼痛和難過?長久的站立,是期待心若止水?還是接納紛雜無序?
瑞應寺歷代均有廢有修,宋時最為輝煌鼎盛,明清自盛而衰
清乾隆時,寺僧圓覺重修瑞應寺,秦州知州費廷珍取消瑞應寺常有田地,并立碑以記
清嘉慶時,瑞應寺重修大佛殿,今佛殿梁上題記尚存
晚清至民國,瑞應寺大致衰敗
“文革”中寺院慘遭破壞,香火斷絕,僅余大雄寶殿山墻上的佛教壁畫
1953年,在吳作人、王朝聞率團勘察麥積山前,據馮國瑞記述:“去歲已將寺西廈十間重建,并于東崖下起山館五楹,工程尚待完成,而大殿寺門,均待補修
”當時瑞應寺主持是本善和尚,他的五間精舍修補后作為游客下塌之所,名曰麥積山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