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的月色啊,你是無眠時滿天飛的思路;是心地貯存的一抹清愁;是心中遙寄的深深歌頌,讓瘦削的惦記在這秋夜里沉淪
婆婆走前放在客廳的一對虎皮鸚鵡,被我前兩天又放回老地方,脫落的小羽毛一片,兩片,三片……弄得客廳極不衛生
婆婆放在那里的目的就是提醒我,不要忘記給它們加食、添水,生怕被活活餓死、渴死
親愛的婆婆,我不會忘記你這兩個可愛的小寶貝的
俺每天都抽出一點時間打掃它們小家的衛生并添水加食,每天有新鮮的菜葉調理生活,小日子過得還算滋潤吧?望著它們上串下跳的模樣,聽著它們嘰嘰喳喳的叫聲,感覺這屋里還有點生氣
現在它們就是陪伴我的伙伴,我會好好待它,在您回來以后包準完璧歸趙
,與荒草和蟋蟀一起走進行呤詩人的句子里,被一卷薄薄的紙包藏著,走進一種境界,成為一種漸漸不為人知曉的塵埃,剝落,發黃
人們走出城外,坐在一輛牛車上,把城墻外的磚頭搬上車,運到一片野地里堆砌成狹長的田埂,種上青菜
等待是一種不經意的守望,青菜被鐮刀整齊地割下來,放進竹筐里挑到小城里,帶著清晨的露水在集市上換成一文兩文的錢,支撐著簡單而樸實的生活
城墻在見證著一段歷史,讓人總是會想起一場大火,想起一座城池在一個正午的陷落
日子過去了許多年,寬大的青磚頭散亂地堆放在城外,被一群人扛在肩上,帶進城里來,鋪在街道兩邊的門前,每天在上面走進走出,重重疊疊的履痕帶著街上的泥土和水氣印在磚頭上,被滇西北的陽光一次次曬干
城墻漸漸地消失了,小城里的街道依然平靜地熱鬧著
城墻消失了,小城里的街道依然平靜地熱鬧著,村莊里的女人們領著齊腰高的孩子,懷里抱著一只母雞
經過已經成了一個高高的土坡的城墻,來到城里,站在街道的邊上,把雞放在地上向著匆匆的行人出賣
孩子坐在她身后的屋檐下,靜靜地望著一群孩子背著書包從街上走過,目光跟隨著他們走出了很遠,他黑亮的眼睛對著一個陌生的世界里狹長的天空,心潮起伏
一塊巨大的磚頭被他坐在身下,那黑色的磚頭上深綠色的苔蘚,被他的手指一次次劃過,留下雜亂無章的痕跡,呈現出樹枝、蚯蚓、柵欄、河堤的形象,讓他神思飛舞
孩子一次次把磚頭上的痕跡抹去,又在上面劃出新的條紋,想象出新的形象,一個個故事在磚頭上出現,一個個神話在磚頭上出現
孩子的眼睛,卻從來沒有想到過一陣飛馳的箭矢帶著耀眼的火光,用一場大火把四角高挑的城樓點燃,讓一座城池在一個正午陷落,只留下一些散亂的磚頭,在小城平靜的熱鬧中被人們漸漸地淡忘
第二天我醒來的時候,聽見母親在門外破口大罵,不知哪個殺千刀的挖了祖宗的墳
我趕緊起床,母親陰沉著臉,你昨晚干什么去了?是不是你們干的?我漲紅了臉說,怎樣會呢?我不會干這樣的事
母親的目光像刀子一樣在我臉上移動,我心虛地轉過臉去
我居然帶人扒了我詛咒的墳,這真是天下最滑稽的事情
我祖宗居然有我這樣的后代,又是多么的不幸
母親依然在不停地詛咒,我站在那里不知說什么才好
后來我跑到一個無人的地方,默默地想著這件嚴重的事情
村里有人在議論昨晚發生的事情,他們說不知是誰干的,說不定找到了好東西
其實什么也沒有,只有一堆螞蟻包圍著一堆破爛的衣服,和幾綹頭發
我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見到了我的祖宗,我無從想象他們的樣子
我看到的是死亡以后的孤寂
除了內心不安,我無法接受幾十年以后我也是這個樣子的殘酷現實
昌馬石窟據史書記載開鑿于五代宋初,后歷元明又有續鑿和修復
先后有石窟24座,分為上窖石窟和下窖石窟,分布在昌馬鄉水峽村的上窖山和下窖山一帶
1932年12月25日,昌馬盆地發生了震級為7.7級的強烈地震,使上窖石窟的12座洞窟全部被震塌,石窟中的壁畫、彩塑被全部損毀
下窯石窟的大多數洞窟也被這次大地震損毀,只有4座洞窟幸存,這就是我們看到的4座洞窟了
昌馬石窟與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及新疆的石窟寺一樣,其彩繪和彩塑的手法嫻熟,造型生動,色彩艷麗
壁畫和雕塑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狀況,也滲透了較為濃厚的佛教思想
其藝術手法,與敦煌石窟藝術手法極為相似
尤其是壁畫的藝術風格與敦煌莫高窟西夏壁畫風格一致,人物比例準確、線條渾厚,其中的北涼造像,是早期佛教造像中的杰出作品
西夏風格的壁畫如何在這里再現?它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呢? 翻開沉重的歷史書卷,我們可以看到:遠在宋代,黨項族由氏族部落制發展為奴隸制,并建立了黨項族奴隸主國家夏國,史稱西夏
青藏高原,包括河西走廊一帶,均為西夏統治的區域
《遼史·西夏記》記載:西夏庶民穿綠色衣服,文武百官戴冠,著紅色衣服,佩短刀,穿靴,禿發,耳重環
這一西夏人或典型或普遍的裝束特征在不少石窟的壁畫像中都有體現
西夏時代的人們還崇信過佛教,尤其是在后期
安西榆林窟3窟西夏壁畫中的樂舞圖,所描繪的兩個舞女上身半裸,斜披綢帶,露一肩,下著長裙短褲,戴冠
頸、手臂有瓔珞、臂釧、手鐲等飾品
二人各持長長的飄帶,赤足,左邊舞者吸右腿,右邊舞者吸左腿,相對而舞,姿態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
而莫高窟壁畫中的童子飛天像,舞者禿頂,梳一小辮,雙足著靴,由此可以想見這必是西夏的兒童舞蹈
昌馬石窟下窖3窟的西夏持蓮蕊飛天,舞伎戴花冠,手持蓮蕊,飄帶飛舞的畫像,也是極為珍貴的
我想能否這樣來看:沿著疏勒河這條主線,也就是逐水草而牧的西夏游牧民族,在祁連山以北地區的牧場分布,昌馬石窟在上游,榆林窟在中游,莫高窟在下游
它們交相輝映,生發了藝術的桂冠
在它們必然的聯接中,該有一條剪不斷的紐帶在
在同一個時期,這些畫匠們都在大河的懸壁上選擇了繪畫藝術的高地
他們所用的顏料,所習慣的色彩,所崇尚的姿態,所要表達的宗教情感和生活場景,讓這一條大河傳輸出了一個民族的思想,運載了千年歷史的風尚和底蘊
我不知道今天的敦煌學家們有沒有大河說的思考,但是,這是確確實實存在過的,存在的
1981年,昌馬石窟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我和王新軍去的那一次,距命名已過了10年時間
但是在石窟內,我看到墻角下堆積著不少的彩色粘土片
這大約是風蝕和病害的緣故吧?后來聽說文物部門對石窟內的壁畫做了部分復原,但又遭到了一些不法分子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