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隨風揚起手中的細沙,它達到的場合即是我曾承諾你的遠處
繁花從枝端輕輕盈落,我曾想用人命擁抱的芳香,最后也形成塵世的過往
我曾想與長久相擁,我也曾想與極樂相共
然而,沒有你的即日,來日太過于浩渺
我不妨揚去手中的沙,卻如何也斬連接對你時時刻刻的惦記
惦記像女郎的頭發,我剪去一寸,它會有一尺待發
我抹不去,也戒不掉的惦記啊!金樽對月,與誰共赴天邊?會是你嗎?我曾魂牽夢繞的夢啊!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放之四海而兼準的道理
還真有那么一個仙人,讓瓦屋山從一開始就名聲遠播
仙人叫蠶叢,就是青衣神,大略是西周末年青衣江畔的一位部落首領
蠶叢帶領他的子民們開發瓦屋山,栽桑養蠶,結網捕魚,還造了一個字——“蜀”
山上一平臺,山腰二眉,山下有蟲,蟲為蠶,分明是瓦屋山的象形
所以,瓦屋山又名蜀山,取這名,想來是先人從細處著眼而為
古老的傳說,美麗的名字,沒有誰懷疑那傳說的真偽,以及那名字的附會,善良的虛假,有時候也是美麗而有生命力的
網上的事解決了,但我心頭的氣難平
我數了數,便鎖定了一個人
最近,我們為一件事鬧的很不開心
理清思緒之后,我開始著手收集有關資料
我曾在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上看過類似的游戲,最終那個開玩笑的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我何不也來教訓他一下?一天,我和朋友談起這件事,大家覺得很好笑,說想不到你這個丑男人還當了一回“富婆”,讓那么多男人傾心,這是好事啊!我笑了,是啊,我為什么不能換個角度想呢?嗶竟現在還沒有造成什么危害,有那個必要訴諸于法律嗎?這樣想過,心情豁然開朗
吃飽之后,又連接坐車上路了
據說為了充實版面,若冰經常游走在各個城市的角落
通過這個欄目的推薦,不少天水的游子對此十分感激,也給天水人了解天水外地人的生活狀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隨著這個欄目的紅火,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秦嶺山脈西起隴南徽成盆地,東至大別山區的伏牛山,綿延1500公里,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嶺,也是我國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的分界線
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非常深厚歷史底蘊構成了若冰考察的基點
秦嶺以北的關中地區、河南境內的黃河中上游平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有六朝古都西安、洛陽、開封
特別是陜西關中與陜南為中心的秦嶺兩側,三國和漢唐時期曾經發生過不少對中國歷史進程和中國文化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人和事,因此秦嶺也被人們稱為“中華民族的父親山”
細心的若冰發現,特別是近年來,各種文化考察活動十分頻繁,諸多名山大川都已經反復被專家、學者所關注過,唯獨沒有人對秦嶺山脈進行全面、系統的考察和走訪
2004年7月,時任天水日報記者的若冰決定深入秦嶺山脈考察采訪,沒想到他的此舉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天水日報》、《陜西日報》、新華社等多家媒體以中國第—位作家全程關注“中華民族父親山”為題的新聞報道,這給他神秘的秦嶺之旅增添了很大的壓力
在歷時2個多月的考察過程中,王若冰采取坐車與步行結合的方式,從秦嶺西部余脈,天水境內的歷史文化名山——齊壽山出發,對橫貫甘肅、陜西、四川、河南及湖北西北部的秦嶺進行一次全程考察采訪,并且在此基礎上,正在創作一部能夠反映秦嶺精神與秦嶺深處人們生存生活現狀的文化散文集
與此同時,《天水日報》開設了《沿著秦嶺東行》的專欄(類似德陽日報著名欄目記者行吟之流),刊發了王若冰沿途采訪中發來的新聞稿件及散文作品,引起不少社學家、平凡百姓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