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沉重地回到家里,媽媽正在廚房忙碌著
仔細打量,她的身影已佝僂起來,鬢角的白發密密麻麻,額上、眼角都是深深淺淺的皺紋
驀的,我發現雖然整天生活在一起,可自己仿佛好久都沒有認真地看過媽媽了
只聽她一邊往鍋里下餃子一邊叮嚀:“下午你去買點綠豆和冰糖,我想熬點綠豆湯,寶寶愛喝
”一瞬間,鼻子一酸,眼淚幾乎要奪眶而出,忍不住一下子從背后抱住媽媽,竭力平靜地說:“媽,我們一起去看大海吧!”“不是說好了,過兩年再去嗎?”
輕汗輕輕透碧紈
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
才子相會一千年
《宋蘇軾浣溪沙》
在若冰的散文作品里,我不止一次的看到類似的文字
這種樸素的感情用著名詩人艾青的話說就是:為什么我的眼里充滿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
用王若冰的話說,“一個人一生所從事的事情來說,也就是經歷了
有些經歷我們并不看中,將它拋棄,有些經歷被我們銘記住了,進而維持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在茫茫人海中,我們的一生命中注定要認識不少人
有些人只是我們人生旅途上匆匆的過客,有些人我們將刻骨銘心的惦記著
只所以刻骨銘心,不僅僅因為他的社會地位和名譽,我覺得更多的是看我們遇到的那個人是不是你要等待的那個人
作為旅居重慶的天水人,因近年來為生活所累,我幾乎停止了涂鴉式的詩歌創作
每次進書店、上網時我都會下意識的看看有沒有天水作家的作品和新聞
是的,在這些年從遙遠的北方小城到南方大都市謀生的路上,我輾轉經過了不少地方,除了奔波的疲憊外,我也不在去刻意的堅持寫作
但對于發生在家鄉小城天水的大小事、文藝動態卻關注得很勤
在我間或的寫作過程中,本土媒介幾乎不約而同的發現了我這個文學邊緣人
包括去年給天水日報社平生第一次投稿,也是王若冰轉給副刊編輯葉梓的
遺憾的是我的稿子因諸多原因還是沒發表,但若冰老師鼓勵我不要泄氣,以后有文章可發在周末版上
這就是我對王若冰的直接印象,大概是我們交往的開始
正式的關注若冰的作品,是在詩家園網站上看了他作為第一個中國作家,全程關注和考察中華民族父親山“秦嶺山脈”的系列圖片報道之后的事
行走與創作,在抒情中感悟塵世滄桑的微痛走著的人是快樂的,特別是走在路上的詩人是幸福的
對于若冰來說,行走與寫作幾乎貫穿了他的整個生活
因為以前做副刊編輯的緣故,若冰在他主持的版面上曾開設過《天水人在外地》這么一個專欄
二十三、不只一次夢到爸爸又出軌,我狠狠的哭一頓,和他中斷聯系,還怕讓媽媽領會
而后跑去要么把那女的打一頓,要么給殺了
塵世十足神秘,莫過于人命的宏大,雙親創作人命的神,也是兼任災害的維護臨時約法,人生啟發導師
撇開存亡主義,撇開神靈玄學,也撇開品德議論,斬斷保守牽制,也就沒有生養之恩,也沒有培育之情,就像一種很普遍的聯系
就憑那個我好,我就對誰好,這一點做人最最少的態度來說,給我人命,還你一個身材,猶如仍舊不夠的
由于不足太多,即使說今世是來討帳的,討要太多,恥辱心也會有不好道理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