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親友圈主可免押進親友圈驗親友圈,滿意再補
昌馬石窟據史書記載開鑿于五代宋初,后歷元明又有續鑿和修復
先后有石窟24座,分為上窖石窟和下窖石窟,分布在昌馬鄉水峽村的上窖山和下窖山一帶
1932年12月25日,昌馬盆地發生了震級為7.7級的強烈地震,使上窖石窟的12座洞窟全部被震塌,石窟中的壁畫、彩塑被全部損毀
下窯石窟的大多數洞窟也被這次大地震損毀,只有4座洞窟幸存,這就是我們看到的4座洞窟了
昌馬石窟與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及新疆的石窟寺一樣,其彩繪和彩塑的手法嫻熟,造型生動,色彩艷麗
壁畫和雕塑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狀況,也滲透了較為濃厚的佛教思想
其藝術手法,與敦煌石窟藝術手法極為相似
尤其是壁畫的藝術風格與敦煌莫高窟西夏壁畫風格一致,人物比例準確、線條渾厚,其中的北涼造像,是早期佛教造像中的杰出作品
西夏風格的壁畫如何在這里再現?它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呢? 翻開沉重的歷史書卷,我們可以看到:遠在宋代,黨項族由氏族部落制發展為奴隸制,并建立了黨項族奴隸主國家夏國,史稱西夏
青藏高原,包括河西走廊一帶,均為西夏統治的區域
《遼史·西夏記》記載:西夏庶民穿綠色衣服,文武百官戴冠,著紅色衣服,佩短刀,穿靴,禿發,耳重環
這一西夏人或典型或普遍的裝束特征在不少石窟的壁畫像中都有體現
西夏時代的人們還崇信過佛教,尤其是在后期
安西榆林窟3窟西夏壁畫中的樂舞圖,所描繪的兩個舞女上身半裸,斜披綢帶,露一肩,下著長裙短褲,戴冠
頸、手臂有瓔珞、臂釧、手鐲等飾品
二人各持長長的飄帶,赤足,左邊舞者吸右腿,右邊舞者吸左腿,相對而舞,姿態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
而莫高窟壁畫中的童子飛天像,舞者禿頂,梳一小辮,雙足著靴,由此可以想見這必是西夏的兒童舞蹈
昌馬石窟下窖3窟的西夏持蓮蕊飛天,舞伎戴花冠,手持蓮蕊,飄帶飛舞的畫像,也是極為珍貴的
我想能否這樣來看:沿著疏勒河這條主線,也就是逐水草而牧的西夏游牧民族,在祁連山以北地區的牧場分布,昌馬石窟在上游,榆林窟在中游,莫高窟在下游
它們交相輝映,生發了藝術的桂冠
在它們必然的聯接中,該有一條剪不斷的紐帶在
在同一個時期,這些畫匠們都在大河的懸壁上選擇了繪畫藝術的高地
他們所用的顏料,所習慣的色彩,所崇尚的姿態,所要表達的宗教情感和生活場景,讓這一條大河傳輸出了一個民族的思想,運載了千年歷史的風尚和底蘊
我不知道今天的敦煌學家們有沒有大河說的思考,但是,這是確確實實存在過的,存在的
1981年,昌馬石窟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我和王新軍去的那一次,距命名已過了10年時間
但是在石窟內,我看到墻角下堆積著不少的彩色粘土片
這大約是風蝕和病害的緣故吧?后來聽說文物部門對石窟內的壁畫做了部分復原,但又遭到了一些不法分子的破壞
分手,是為了珍惜那分情感,思念當然就是永恒
沒有近隔絕看的功夫,總感觸誰人龍頭是遏制目標的,就像摩托車的把手一律
很快,我們便同居了
這時的潔,變得更加亮麗,更加溫柔
潔的愛哺育著我的詩,那些日子,幾乎翻開任何一本雜志,都能見到我的名字
我不再為吃了上頓不知下頓而發愁,同潔一起,我們幾乎嘗遍了這座城市的所有小吃
本文無意去論魯迅的婚姻長短,也沒想為那些被魯迅嘲笑的偽君子翻案的目的
本文只是從女性角色的歷史趣談來看女性著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