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我跟你開玩笑的
”
當天晚上,我家屋后的小公路上,不停地響起急匆匆的腳步聲,那是天頂寨后的朝陽大隊的社員,到公社看電影來了
父親是個退伍兵,特別喜歡看電影,公社的電影下隊,即使有二十里遠,他也要打著電筒去看的
今晚就在公社放寬銀幕電影,他哪里會錯過?父親早早吃了飯,在頸項上掛上了裝三節牛頭牌電池的長電筒,去看電影了
我一直是父親看電影的同伴,不會走路時是背在父親背上的,剛會走路時是騎在父親肩上的,后來是拖在父親手上的,我們一起去過別的大隊別的公社看電影,我和父親就是一對絕配父子兵
這次,只有一里路的公社放電影,還是寬銀幕,我怎么能不去呢?可是,一角錢一張飄,貴得很,父親是不答應的
父親雖然不答應,可他前頭走,我后頭跟
到底擔心我跌進堰塘,父親放慢了腳步,等我揪上他的衣服后,還是一起去公社看電影了
而我們無疑成了主角
常常是在周末,男生女生幾十個人唱著歌步行去機車廠一帶看電影;或者是拉上自己的“流浪者”足球隊,很牛B地跟外系外班叫陣;有年春天桃花正鬧的時候,我們還在學校后邊的饅頭山上辦了一次挑花舞會,大家又唱又跳,樂到午夜才回學校……那些寫滿快樂的年華呵!三年的時光倏忽而過,轉眼就到了分別的時候
大家依依不舍而又強作歡顏,祝福的話語說了一遍又一遍,動情的淚水流了一回又一回,其實我們心里都清楚:這一走,對有些人來說可能就是永別了! 在離別的日子里,我曾寫下這樣的詩句:這個夏天朋友們要走了/從東來的走向西/想留城市的回了故地......丟不下足球丟不下啤酒/丟不下女生樓下的藥花園......在火車站,我們看著一個又一個熟悉的臉龐匯入陌生的人流中
每送走一個朋友,就像是割掉了身上的一塊肉,有一股徹骨鉆心的疼痛,生怕他們像水滴一樣匯入人海里,再也尋找不見了
農村小孩子,從小在山間田野上長大,瘋跑瘋玩,野的很,大人也顧不上管
記得小時候我純粹就是個野孩子,罵人的事不用誰教從小就聽會了
在罵人的過程中,我們也創造了許多童謠,這邊罵:“你大蛋三斤半,十斤柴禾煮不爛
(大,西北方言,父親,爸爸,爹的意思)”
那邊還:“你媽B你大蛋,你媽頭上綁根線,一拉一拉會動彈
”這邊罵不過人家了,就趕快編曲兒:“你罵我,我不還
我去后溝叫老爺
老爺沒啥拿,拿個小攪把,攪住你媽小尾巴
”占了便宜,我們高興的哈哈大笑
小時候很壞,看見學生放學了,我們就站在一邊念:“學生娃子下學了,羊屎豆子包饃了
”還有在割草或者勞動中,看見太陽要落山了,就唱“日頭落,狼下坡,夜狐子背個爛砂鍋
領住娃子拾柴禾,領住女子去燒火
”有時候一群小孩子在一起比賽說“曲兒”,看誰能跟上
什么“板凳倒,狗娃咬
誰來了?你大嫂
胳肢窩夾的啥?爛棉襖
你咋不穿呢?虱老咬
你咋不逮呢?眼不好
你咋不看呢?錢老少
你咋不死呢?命老好
”還有誰個愛哭,大家就唱“小白雞,轉坑沿
洗白手,扎花鞋
扎的花鞋沒處放,放到你娘床頭上
老鼠咬個尖,捂住鼻子哭半天
眼也哭瞎了,鼻子也哭塌了
”小時候農村對當舅舅的很是貶低,俗稱“舅倌”,小孩子在一起罵誰他舅,就是“舅,舅,一頭肉,大鍋蒸小鍋熘,大家都來吃舅舅肉”,或者“螳螂螳螂你舅呢?賣鹽來賣醋來,都來調吃螳螂他舅肉來
”有的是在勞動中唱的,如在割麥時唱“攏,攏,割麥麥,刀刀快,切韮菜,韮菜辣,切苦瓜,甜瓜甜,月兒圓,麻子閨女掃碾盤,一天掃個半升米,全部都要交給俺
”有的表現了封建社會的一種向往,一種現象,如“太陽出來明晃晃,我家二哥上學堂
讀《四書》、念文章,將來當個狀元郎,紅旗插到咱門上,你看榮光不榮光
”“小棒槌,咳拉拉,婆婆死了自當家
”還有姊妹兩個在一起唱“薺薺菜,水里漂
我和姐姐一樣高,大姐爭個花手巾,我就爭個破鋪襯,大姐枕個花枕頭,我就枕個老母狗
翻翻身,咬一口
死丫頭,你沒長手——
在公事員口試中,有一種常課題型,以寓言故事、名士典故等為載體,以靈巧的故事來闡釋人生學理,咱們將這種標題稱為學理故事題
要答好學理故事題,重要有零點,一是能散發思想,多觀點推敲得出山理,二是能貫串實際談開拓
怎樣能將開拓談得更簡直呢?倡導大師不妨從三個觀點舉行推敲
1.貫串青年的人天生長;2.貫串團員干部的政事訴求;3.貫串下層公事員的處事修養
底下咱們以一起題解精細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