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 吾適安歸矣吁嗟徂兮; 命之衰矣
------《古詩源:采薇歌》 和西北的蕨菜、灰灰菜、烏龍頭一樣,被叫做巢菜的薇菜,也是一種野菜
它開紫花,結莢果,葉子、嫩莖可以當作蔬菜食用
春秋的遠古歲月里,生長在田間地頭的它,遇上了中國的高古潔士叔齊伯夷,所以就很早出名了,并在以后的幾千年里一直被傳誦,以至于最后演繹為一種人文道德象征,脫離了野草的范疇和趣味
一 史書記載,周武王平叛殷亂后,天下歸周
叔齊伯夷恥之,義不食周粟
采薇于首陽山上,餓且死
臨終作歌曰《采薇》
“義不食周粟”,就這一句話,把兩位逃離后的亡國之臣推上了中國傳統道德規范的最高祭壇
清貧如西山薇草的伯夷叔齊,從此和首陽山一起,跨越千年煙塵,教化世尚風俗
就詩而言,《采薇歌》是一冊連環畫,一首敘事詩,它描繪了無家可歸的伯夷叔齊殉道首陽山時,悲憤、寂寥、絕望而又自甘清苦的人生境界
他們問天無語,哭地不應
夕陽西下,兩位耄耋老人佝僂腰背,對風當歌,吟詠逝去的山河
但故園不再,物是人非,唯有滿山野草無語相伴
流水潺潺,一去不返,高士臨終的悲憤呼叫和吶喊,也漸弱漸淡,最后又復歸于無
值得慶幸的是,史官門記載了他們的振聾發聵之勢和高比云天之義
毋庸置疑,這是那個時代慘壯的苦歌,是一代亡臣刻骨銘心的悲鳴
今天讀來,還是那么真切,令人敬仰敬佩
二 周公哺乳,天下歸心
但掘墓者的周王朝,在伯夷叔齊看來,就和那首陽山下的河水一樣,再也不能第二次踏入了
他倆的道德訴求,困惑和迷茫,或者賴以安身立命的道德標準,與周武王的“以暴易暴”發生了嚴重分歧和沖突
公園開拓的新區,小路兩旁,一排喜迎春花的外側,地上種的是一片片的韭菜花,稀稠密疏地,新葉方才發端萌生
喜迎春花大肆的開著,綠綠的新葉,映襯著小小的黃花
在東風的表示下,淺笑著向游客們常常拍板
猶如在向游客頒布,她是春的使臣,秀美的春天是從她這邊發端的
深夜,躺在床上回憶起今天的遭遇,聽窗外的雨水,不禁問,生命結束是什么?這是沉默嗎?仍然到達另一個世界繼續享受一生
48、從今天起,做個幸福的人,預習,復習,做課后題,我有一個夢想,面朝期末,科科全過
不過蟬是一種經歷過大痛大苦的動物,經過無數黑暗的日子之后才有一點點鳴叫的自由,這倒讓人同情了
詩人曾說過一句話,很美好地叫做:蟬聲如雨
不過這比喻用到農村那兒倒般配,那兒的蟬聲溫宛多情綿綿悠長,因為蟬的品種也多,家丁旺盛自然能蟬輩出,好歌喉的蟬一起的合唱,與其說像書中所說的“大珠小珠落玉盤”般悅耳動聽,倒不如說像大雨滴小雨滴落玉盤般的真實清爽——因為蟬多臨風而歌,在灼熱的夏,能不如雨般的喜悅而清爽?像報喜時放的鞭炮,你由心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