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到這對匹儔眼前,借著居民的道具,我看到誰人男的衣著一件陳舊的看不出本質的夾克,有些肥碩的衣物表露出他的身材的纖細和駝背,參差不齊的頭發,像春天蒸蒸日上的野草,瘋長在他的頭上
他昂首瞥見我,跟我打款待:“年老,吃過飯了吧?”典范的華夏鄉村的安慰辦法
我回復著他:“吃了,你也吃了吧?即日成果還行吧?中秋還家了嗎?”他說:“還沒吃呢,過八月節沒回去,給雙親付郵了兩百塊錢,此刻啥都要錢,兒童上學了,回去光費錢不許掙錢了
”這時候一個女的從瓷盒箱板子反面轉到了前方,拿出繩索綁縛三輪車車,看我在就對我繁重的笑了一笑,沒有談話,然而我仍舊朦朧瞥見,那錯落的頭發下,不知是汗水仍舊淚水,在順著她的臉頰留了下來
/> 裸奔的野狗——透視虛無的藝術理想與現實 我知道,當你打開這個標題之后,可能會感覺到似乎走錯了門,就像男女生都走進了對方的廁所一樣地被置換了
作為只是一個從事藝術創作的人,而并非一個專業寫作者,我對語言并不感興趣,也不會玩弄文學,對文字也無任何修養
我的出發點自然并非是對美學名詞做任何實在的解釋和定義,也并非是對這些內容作哲學考究和深思熟慮,也不是遵循自然科學的變通法則
我的思維方式并非唯物辨證的,論調也自然不是去照搬現有的陳詞濫調的理論來做嫁衣裳
我只是去發現是否有一種新的材質和武器,一種大家現在而今眼目下并不一定認可的荒漠或綠洲,尋覓一種新的游戲規則,而并不是去運用現成的法規來游戲
我想,只有一個純粹的藝術家才可能有耐心和修養對另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一如既往地作這樣長驅直入的剖析,揮揮手撇開一些矯揉造作、虛假浮華、粉飾太平、支離破碎的東西,還有削去粗制濫造的膚淺外表皮,而是直接把握重要事物的最重要的核心點,進而展示靈魂自身的內在特質,因為他們是在那遙遠而虛無幽冥的心靈王國中的必然相遇
在這里,感覺就是全部,就是一切的精神基礎和支柱
這種感性的觸角已深入到理性內部的關鍵結構之中,并統治著理性,為它指明通往藝術天堂的正確道路和方向
我感覺到,天才的美術作品的確需要天才的觀眾(或天才的藝術批評家),現當代藝術尤其如此
現當代藝術與大眾之間是有一層無形的巨大隔膜,真正的藝術與政治思想之間也有一層穿透不過的隔膜,藝術與世俗生活之間也有那種既熟悉又陌生化的隔膜,人與人之間也有無法通融的心靈隔膜
我感覺到,現當代藝術與古典藝術有一個最重要的區別所在,就是藝術視野由外表的客觀人文性抒情轉向內部,轉向那個等待開啟的虛無幽冥的主觀心靈王國
因此,現當代藝術只有那些內心層次極為深厚、極為豐富、極為敏感和精神生活極為復雜的真正的現當代人才能夠創造并加以欣賞
這就像生長于尖銳武器的前鋒頂尖端部位
這就注定現當代藝術的觀眾覆蓋面是非常狹窄的,而且將越來越狹窄,越來越尖銳
它與大眾文化和通俗藝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它永遠是超越于它本身的時代、超前于大眾的接受力的,并不是普及的大眾認可的東西
現當代藝術并不是很直接地為人民服務,而是變更了的直接指入人內心的那塊未被開發的心智和天窗
由此也就有現當代藝術的第二個重要特點,這就是作品的永遠未完成性
這種未完成性,并非單指許多作品本身處于未完成的階段,即正處在制作過程中的狀態,許多作品都只是某個環節和片斷
更重要的是,現當代藝術本質上離開批評家對它的創造性評論,就是尚待完成的,就是未完成作品應該經歷的過程
這些視覺作品的場所只是一個誘因,一種對自由思想的召喚,作者用全部生命所表達出來的那種真誠感覺和精神內涵,絕對有賴于并期待著讀者的精神意旨的配合,否則便不復存在
這一點,充分體現出精神本身的過程性和社會本性
我的精神指向是什么?精神就是永恒的不安寧、自我不斷否定,精神就是對精神自身的極度不滿和向精神內部的指向和呼吁,這是由精神底蘊的無限性、無限可能性、無限轉化性和無限可深入性所決定的
因此,安定的精神已不再是精神,自我滿足的精神也將不再是實實在在的精神,它們都只是精神的沉淪和固定的物化
正如精神只有在別的精神境界那里才能確證自己確實是精神一樣,現當代藝術的美術作品最終也只有在觀眾那里才能真正完成自我完善和銳意進取
我從事的繪畫又是什么呢?繪畫是人的靈魂外化的圖像,但靈魂是人向內部看時所見不到的
想要看到它的藝術家們在追求中發現新的東西,靈魂并不光是肉體內漆黑一團的東西,靈魂在一定的時候可以冒出體外,就像一股青煙,與外界有機結合,組成一個新的圖像世界,而且只有這樣的圖像,是它存在的證明和感覺
這個圖像只能屬于藝術家,它同世俗的現實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但它是一種升華,是藝術家獨有的,同時又具有普遍性的深刻現實
要擁有這樣的現實,遠見卓識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與世俗的剝離也是先決條件
我琢磨到,繪畫的最高境界應該是重視人的本身而不是作品畫面
做人做到什么程度,作品就會自然呈現出一種相對應的面貌
所以,當有人對我的繪畫作品提出意見和指責時,我的內心是拒絕的,這完全是個人化的東西,除非單單是針對技術的問題
我有時感覺,藝術工作更像一種賭博,是畫家窮其一身的搏命
最終,畫家唯一能證明自己實力的東西就只剩下繪畫作品本身
這一點就正如作家就靠自己的文學作品說話一樣,看誰怎么瞎吹都無濟于事
我的繪畫不是光靠激情,激情實在是靠不住的
通常,我是讓激情慢慢死去之后,死灰復燃時才開始創作的
雖然我是一個比較情緒化的畫家,我也很敬佩梵高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并且以前還臨摹過他的很多作品,但是我并不欣賞他那種靠本能沖動的創作
藝術畢竟是智力化的東西和過程
我的繪畫只是提供了一切可能性,一種精神的暗示,一種藝術符號,一種生活補丁
我的繪畫作品是想制造一個盡可能大的容器,并誘使你接近它,并且不斷地進入它,這是一種不確定的形式和介入
至于什么時候,人們覺得繪畫作品并不是習慣上能夠接受的所謂美,漂亮而完整的美好,那種雕蟲小技是為畫家所不屑一顧的
假如生活不像天天吃了蜜糖一樣的香甜,又怎么畫得那么沒有反思和傷感分量的唯美畫面呢? 繪畫作品的確就像一個巨大的思想容器,給你各種進入的理由和機會
繪畫之時,我什么都在想,又好象什么都沒有想——政治、權力、戰爭、金錢、女人、上帝、欲望,吃喝拉撒玩
想自己美好的前程和遠大的藝術理想,想自己將成為偉大的藝術家
想象一切可以想象得到的
我不拒絕任何解釋和任何可能,是一種完全開放的自然狀態
我希望把所有可能的影響都能夠放進去,以至畫面承受的東西足夠地多,也讓畫面背后充滿了可觸摸可感知的東西
當然,我不愿意死守一種什么責任,繪畫是我生活中很自然而然的事情,藝術承載不了那些過于繁重和過于多的東西
我覺得,繪畫是所有藝術形式中最賣力卻最不討好的方式,是以一種笨拙的方法去捕捉生活中最微妙的變化
它很緩慢,交流的場所也非常有限,但是它的短處也恰恰就是它的長處
其實,繪畫是文字的過去時,人類的文化是先有圖畫,后有文字的
繪畫與文字解決的問題不一樣,當然也不可替代,它可以把其他藝術門類中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永久地表現并且固定下來,它永遠處于明白事理與用語言文字表達之間的夾縫狀態
我的藝術觀又是什么?藝術是花樣百出的存在,是陌生化的隔膜,是大逆不道的叛變,是剎費心機的折磨,是望穿秋水的欲望
藝術是藝術家生命個體靈魂的排泄物,而不是肉體排泄的糞便、黏液和汗水
藝術是無窮無盡的標新立異,是一次又一次毫不留情地蹂躪,是一種奢侈的揮霍品
超越后的我才開始了自己真正的藝術生涯,在這種藝術創造工作中會不時聽到來自天堂的召喚,或許是自己對自我的交代
這種昭示就是藝術,就是火花
唯有真正的藝術,才能實現這種輝煌的契合
唯有藝術才能夠燃燒起復仇的火焰
那么,藝術緣起于金、木、水、火、土,緣起于自我的內心
藝術的各種因素就像五行之間相生又相克,是不斷演義變化的
藝術無處不在,藝術殿堂的大門對所有的人敞開
想加入它不用猶豫不決,藝術決不拒絕每一個人的介入
但是人們無暇顧及它,并不去理會它,這就算是我在自作多情了
藝術只有同人的本能欲望拉開距離之后才成其為真正的藝術,又正因為拉開了距離,饑渴才使渴望永遠保持渴望
作為繪畫藝術和欲望二者之間矛盾的統一體,就是在同世俗決裂,在拉開距離的過程中慢慢地發展起來
完成了外部的決裂,撤退到世俗的邊緣和藝術的中心地段之后,折磨著凡胎肉體
在小天地里摒棄一切世俗習慣,生活在純粹的理念之中
但我怎樣才能摒棄自己的肉體軀殼呢?我同自己的肉體拉開距離,進行著長久的消耗戰,不惜耗盡一切
消除不了的心里疼痛使我變得焦躁不安,反之,這樣也更美,更具誘惑力,也更咄咄逼人,不可侵犯
這同人面對一件藝術品的感覺很相似
那種被打動又被徹底拒絕的感覺,它的深入程度遠遠地超過了人的性欲和物欲,而它的起源又同性欲和物欲密切相關
那就是藝術家的眼睛,那種與現實拉開距離的同時又穿透現實的觀察方式和角度,是人所難以適應的
終于,我就無所適從了
以前,我相信藝術只是人的本能表現,藝術家就是將其情感本能通過強力宣泄以至發揮達到最高境界的人
我現在的范疇,是藝術工作的共同領域
當我進入這個領域時,我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抽掉自己腳下的基石,切斷來時的一切道路
抽空自己,讓身體處于懸浮游離的自由組合狀態,讓命運處于動蕩不安的惡性循環的軌跡上,讓自己毫無退路可言,然后才鬼頭鬼腦地沖刺
我目睹了人們怎樣在壓制人性本身的同時通過繞著彎曲的渠道釋放了自己
因為頭腦里裝著思想,在煩瑣的日常生活中到處感受到藝術之光,我壓抑不了內在表現的沖動,只有表現才是我唯一的出路
創作欲望和沖動把我折磨得絕望而窒息,它滲透到生活的每一根毛細血管里
從最卑賤的到最崇高的,全都洋溢著藝術的熱情,洋溢著叛逆的革命精神情操
賦予我藝術創造的動力,是由饑餓的程度和難度來決定的
饑餓是我對虛空、完美和純粹的渴望,就像餓慌了的野狗對于狗食的期待
饑餓的載體就是我的身體
我在絕食中饑餓與身體合二而一
這讓我想到:“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最后,我的身體蕩然無存,只剩下空洞的饑餓,美的虛無意境便從上天降臨下來了
由于饑餓,食物才對野狗具有誘惑力
可是滿足也是野狗的天性,滿足妨礙了體驗的純粹性,一旦滿足,食物便不再具有充足的動力
要想體驗食物的終極魅力就只有絕食,絕食到了最后階段,直到在大地上已經找不到可以吃的東西了
這個階段是一個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唯美的階段,地上的一切食物都會令我惡心嘔吐
我在為饑餓而饑餓的沖動下企圖達到最后對純粹美的感受
藝術不再是為了再現肉眼所看到的物質世界
藝術是無法具體把握的,是沒有絕對唯一的標準,它只是一股股風,一道道光
人們只可以感覺到它,只可以捕風捉影,卻琢磨不定,也抓不住它
但是懷著雄心壯志的藝術家決不就此罷休,他們從遠古時代起就開始了種種大膽的嘗試,一直致力探究到今天,乃至不可確定的明天
他們為什么會抱著這樣的希望與熱忱呢?這是由藝術本身的性質來決定的
人們將生活變成了藝術,藝術家把藝術還原為生活,我卻把生活與藝術絞和在一起了
我用的是世俗的材料,表達的卻是世俗以外的東西
我可以用這種方式將對于藝術的想象無窮無盡地發揮下去
所以在我的所有畫幅上都看出了那種完全一致的點、線、面的形式,被我包辦下來的意志
我在繪制作品時毫無例外地都是描繪著自己的思想,于是在畫面上,世俗隱退了,一切同思想有關的東西凸顯出來,被賦與了令人激動不已的、新的懸而未決的無意義的實在價值和意義
我為什么要堅持不懈地描繪自己的思想呢?當然是為了要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存活下去,這種方式就是生活在地獄里夢想天堂
只有這種方式才能給我帶來真正的痛苦和快感,才能讓我感覺自己的存在
現在我明白了為什么在那令常人窒息的畫室里,我會如此的自得其樂了
如果將我拋入人群中,我一定會眩暈,乃至倒下,因為沒有可供我呼吸的充足的新鮮空氣
很久以前藝術家們肯定也是從人群里來的,后來才被思想所左右,所雇用
思想雇用我的時間越久,世俗就越無法忍受與世俗徹底地決裂
我只好住在郊區的畫室里,并且畫畫,以便同現實保持距離,同思想離得更近,也讓思想的終端兩極相通
我與自己的靈魂直接溝通對話了,只不過是一種單向、無望、永遠自發的持續運動
我無法實現的現實——創造和發現不斷,永恒的痛苦之源也不斷
人是如此地脆弱,精力是如此有限,要活下去就要無所顧忌
可是我并不是要尋找任何出路,毋寧說我只是指出了絕路,將可怕的真實充分地揭示了出來
在這里,真理不是通過變成人們習慣接受的審美方式來觀察的,真理直接就由模樣可怕而專制的大嘴巴里說了出來,或許讓人覺得毛骨悚然吧
真理、自由、良知,這些被人們用來偽裝弄得面目全非的慣用武器,我在作品中又把它們作了還原反應了
至于我怎么熱愛上美術的,最初看起來非常清晰又非常簡單明了
純粹是出于自己一相情愿的喜歡,沒有任何理由的打骨子里的喜歡
就是那種在鄉村四處的大小墻壁上、河邊沙灘上到處無拘無束地亂寫亂畫的沖動
沒有任何人的開導和啟發
我真的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自己喜愛上藝術這個行當,甚至繞了半輩子還是無法改變這種喜愛的初衷
回想當初,在家庭的艱難處境與初戀情人的鼓動下,我終于上了美術的船,步履姍姍地走在通往藝術的道路上
現在,每當我追問自己,才發現我對于藝術的喜愛也是非常曖昧的
或許我最初喜歡美術的原因是出于一種孤獨的心靈需要,或許是出于尋找一種逃避現實的出路,或許是出于一種復仇的方式——那是幼小的心靈對自身人格的原始維護和基本的修補方式
我知道,這輩子注定干什么并不是我所能夠改變的,我沒有選擇的余地和獲取自由的資格
卻又并不是別人能夠給我確定的,而是幼小的經歷就決定了我的終身職業
大概是吧,每個人的自由是有限的,人并不可能獲得完全的瀟灑自由
每當我獲得一種突破,就會進入另一個沒有自由的自由之地的酷廄
我們每一個人不是渴望或者正在建造自己新的精神家園嗎?這正是在給自己畫地為牢,也就是在建立封閉的固定符號和模式
從此,我就真正永遠無家可歸了,只有夾著尾巴落荒而逃,注定要漂泊一生
在逃離中忍受,在忍受中逃離,這是人生處境的真實狀況,更是我的真實處境
可見人如果徹底生活在藝術中是受不了的,尖銳的矛盾必定讓人發狂
人總是需要某些遮蔽和轉換,才能取得心理平衡
當那條美麗的野狗要將我從野狗的群體里趕出來,從虛無的邊境上趕走時,那段戲劇性的對話便是關于這個問題的真正討論
我必須做的事也是我一直在做的藝術——野狗對我說
就是在我的有生之年盡情地體驗虛無,但我永遠無法實現虛無
終于,灌注滿了這種體驗的歌聲從無意識的狀態中嘰里咕嚕地唱了出來,獨立于意志的天堂之音向我悠揚地飄來,作為對我的一些精神彌補和物質酬勞
似乎是一種虛情假意的安慰,卻給我的身體注入了真實的活力
我和野狗之間關于對死亡問題的探究只在那個美妙的黎明時分
我拼命地飛跑著離開了藝術創作與現實生活的邊境,不敢留戀
我對提問的方式頗有研究,甚至非常著迷
我不斷地對事物內部深入淺出,不斷地變換方向和角度,一鉆到底,刺激著問題的最敏感部位
我留連忘返,忘記了提問的初衷,一味在細節上挑剔不休,力求方式的完美展示
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令別的野狗難以接受和理解的生活方式——明知生命的終結不可能有完美的結局和答案,還要糾纏細枝末節,在細節里耗費盡全部的精力和情感
別的野狗雖然并不理解我,還要愛護我,鼓勵我,因為我的提問終究緩解了它們的痛苦,讓它們不至于完全失落到底
我知道要用文字來解決繪畫作品和視覺藝術問題,那絕對只是枉然
在這個環節上藝術之間并非是相通的,文字對繪畫的詮釋也自然顯得多余而局促
文學藝術與視覺藝術的搭配最多就像魚目混珠
我想起一句話
我對梅說,你的掌紋很干凈,你是個幸福的女子
意,意者曲之意義也
遠,一種悠然空玄的的意境
“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則有馀也
”彈琴是要有所求,有所獲的
琴樂之所求,所獲卻不在琴中,而在琴外
琴中所求者諸如:圓、亮、渾、潤、堅者,乃求弦外之意的方式,而弦外之意乃是這些方式背后的心靈感受
中國琴家或身居山林以靜求和,在脫離塵世之中達到精神升華,或身居鬧市而不聞其喧,在喧囂俗氣中而心平不燥
琴樂之聲不是外在之聲,不是物理之聲,而是內心之聲
故而,中國的琴風不以追求高超的演奏技巧為標準,也不追求樂器自身的宏大音亮,而是追求一種由彈琴所激發的內心的滿足
技巧過難,需勞神與練指,不便曲意之表達
音量過大,只為他人所傾聽,又乃得不嘗失
不如簡化技巧,音量隨之,使自己彈的得心應手,在隨意自如之中達到自娛自得
晉時陶淵明性格放蕩不羈,超然脫俗
他不解音律,卻存素琴一張
這張琴無弦無徽,卻每當聚友喝酒之時總要撫弄
旁人看后甚為不解,而陶潛卻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陶淵明撫弄無弦之琴,聆聽無聲之樂,所得到的感受亦是深刻的
魏晉風度是文人志士在一片哀傷中建立起來的超世脫俗之氣度,以在不得意之時達到得意忘言之理想
陶淵明不但在醉酒中以自怡,而且在無弦之琴、無聲之樂中以自曠,也使我們領略到了魏晉風度之超然飄逸之氣概
昂首是帶領遐邇互立,昂首是掀起將來大概,昂首是具有此刻的街口,昂首是實行認知的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