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之所以如此,除了作者善于用物象表意,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外,就是善于組織語言,是駕馭語言的高手,精通凝聚語言的鏈條
這個鏈條就是絕句語法藝術
一首藝術高超的絕句,都離不開科學的語法結構
語法和語言總是如形隨影,形影不離
高明的語法結構必然導致高超的語言和語篇
反之,枯燥的語法結構,必然導致枯燥的詩句結構;混亂的語法結構,必然導致混亂的語篇
這就是把絕句寫得生動、靈動、耐品的秘訣
現在,我們一起來從語法入手,研究、學習唐代詩人的名篇,從而提高我們絕句的欣賞和創作水平
/>永遠的火爐 大年夜熱炕上的盆火爐,冬日手抱的小火爐,溫暖了我兒時的記憶
壹:臘月來了,年的腳步近了
房子刷了,白亮干凈
豬宰了,塊塊肉懸掛在房梁上,就等三十晚上了
三十晚上,肥大的豬頭煮得通紅通紅,置于正屋桌上(按天水農村的風俗,稱獻“先人”),香味誘人
旺旺的盆火爐,在炕上燦爛地微笑
父親撥拉著炭塊,小心地吹著,爐火的熱浪和著肉的香氣向我們撲來
等母親將一大盆排骨肉端上來時,父親已裝滿了一錫酒壺酒,穩穩地放在火爐上溫著
肉香、酒香、紅紅的火爐——大年夜因之而滋潤了,年的氛圍因之愈濃了
往往,我的注意力全放在了爐火上,鼓起小嘴,狠狠地吹,爐火越之旺起來,酒要因之溢了,香氣彌漫全屋
父親兩次三次地說,我不聽,父親只好將酒壺往遠里挪一下,滿足我的興致
于是,火爐從三十燒起,那只錫酒壺便熱乎乎地,一直溫暖出年…… 旺旺的盆火爐啊,烤得年夜溫馨而祥和,烤紅了我兒時的臉…… 貳:盆火爐只在過大年時燃燒,在漫漫冬季陪伴我們的,是暖手的小火爐
山村的冬季異常寒冷
故鄉處于半山腰,風自西北來,沒遮沒攔,干冽,刀子般硬
那時的農家,沒有煤火,只有熱炕
小孩子哪能整天盡待在炕上,于是,一個小小的手提爐,便成了我們一冬的溫暖
那是怎樣簡陋的爐呀,簡直不能稱之謂爐——泥巴做一個圓柱形,用母親納鞋底的繩拴個手提款兒,爐子便成了
燃料呢,是干牛糞
在天還暖和時,將濕牛糞摔在墻上,便粘住了,時間一長,干了,冬季鉤下來,便是尚好的燃料——別嫌臟,干凈著呢
記得看過一部關于藏區的電視片:廣闊的天空極藍,無邊的綠綠草原,一匹馬埋著頭吃草,一位穿藏袍的漢子烤饃饃,牛糞火旺旺的,饃饃在火上翻來翻去,動作極是自然、嫻熟——饃饃與牛糞親密相觸
確實,吃青草的牛,它的糞點燃,甚至還有草的氣息哩,不臟
其實,大人怕我們拿火燃著什么,叮囑得緊,大多小孩子沒有火爐,所以,火爐成了我們少數幾個調皮蛋驕傲和炫耀的資本
尤其記著村里有一位被大人稱長得很“心疼”(漂亮)的女娃子,是唯一有小火爐的女娃,于是,我們男生便抓一把土或一把雪,偷偷放進她的火爐,把火浸滅
她便哭起來,眼淚從大大的眼睛里溢出,劃過白白凈凈的面孔,一雙小羊角辮也隨之一顫一顫的,無助而冤枉,我們卻一哄而散
長大以后學了一個詞“梨花帶雨”,想那女娃娃哭的模樣,用這個詞確實恰當極了……那一切如今想起來,是何等得有趣、快樂和溫馨啊…… 小孩子一般用雙手抱著火爐,貼在胸口,全身心也暖和了
這溫暖人的火爐子始于何時,尚無證可查,但它至少從明清開始,便冒著歷史的煙云,一路輾轉溫暖著而來了
《紅樓夢》中,多次寫到“手爐”
寶玉偷偷去襲人家,襲人從荷包里取出兩個梅花香餅,將自己手爐掀開焚上,蓋好,放在寶玉懷里——小小的火爐,它們在寶玉的手上姑娘的懷里溫暖著,使那纏纏綿綿曲折幽怨的兒女情長因火爐的溫暖而艷麗無比,所有的眼淚柔情和萬千情愫也就暫時不凄冷了
何況,它還有裊裊香氣,想想
一顆心就多了葡萄,紫青藤野生了紫果,一顆愛心動了相思子,傾城樹結滿了地步,一首首如詩如畫永垂不朽了時間
明顯,貓的勤與惰并不感化它的存在模樣,無非見不到老鼠的蹤跡
然而,好在,貓再有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喜好那即是吃魚
車子到了黃山腳下的湯口鎮,路旁一個打扮妖冶的女人在向我們招手叫喊
老楊駕著車子從她身邊一掠而過,她發出一聲怪叫,仿佛車輪輾了她的腳
接著一輛微型車載著那女人一路呼叫著追了上來
老楊停下車,車上的人一起把頭惴惴地探向左側車窗
直到風雨中那女人連比帶劃地說出原委,要我們到她的旅店去住宿時,大家才松了口氣
老楊不理她,發動汽車繼續上路
經過了賓館、商店鱗次櫛比的小鎮,從一路招攬留宿的吆喝聲中穿過,我們終于來到了黃山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