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經》是華夏文明起源的標志之作,中國古代的儒、道、法、墨等諸家思想也都本源于此,而且對當代世界的計算機技術、原子理論等科學也有著一定的啟發作用
有人認為這本書是外星人寫的,將之稱為“天書”,他們覺得遠古先民的思想很難達到這種精微玄妙的程度,就象很難想象古埃及人能夠建起金字塔一樣
正因為這書深奧難懂,后來才有許多人去研究它,并形成了專門的易學
孔子是在五十歲時開始研究易經的,他說如果自己再學上二十年的易經便可“從心所欲”了
就是這樣一本神奇的書,我們該如何去讀,打開它的鑰匙又在哪里呢?在這方面,孔子還有名言:乾坤其易之門邪
意思是研究易經要從研究乾坤兩卦開始,只有乾坤兩卦通了,這才能算學易入門了
特別是乾卦,作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在全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全書根基所在,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古人初步的宇宙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高超的處事謀略以及最高的社會理想
乾卦是由六個陽爻組成的,它的卦辭是這樣說的:乾,元亨利貞
這里的元是指宇宙的本元,這種本元是無所不在的,正所謂“無極之外復無極,塵埃之內有塵埃”,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祖先所認為的宇宙存在模式,即:既可以大到無極,也可以小到無限
亨即通,也就是說宇宙所有的事物都是相通的,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利,則進一步說明了無論做什么事情,只有關系理順了,事情才會通達、順利;貞,則告誡我們要理順各種關系必須堅持一個原則,即:要貞正執著,只有這樣才能適應乾元、亨通的宇宙法則,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卦辭下面有解卦辭的象辭,乾卦的象辭中有這樣一句很著名的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句話和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異曲同工之妙:人的胸襟要效法大地,大地生長萬物,卻從不向萬物索取什么,大地為什么能夠這樣?它效法的是宇宙,宇宙也只是付出,并不索取,比如太陽,時刻都在放出光和熱,但并未從大地上吸收什么,宇宙又是效法誰呢?它效法的是一種存在于天地間的規律,而這種規律又來源于哪里呢?它來源于宇宙的本元
這里的“天行健”就是老子所說的自然,也正是“自強不息”的人生之道所效法的對象
在這里,我們的祖先從運行不止的天地宇宙體悟到了人如果想建功立業就應效法天地,不斷追求,不斷進取,從而不斷地超越自己,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也許正是因為《易經》所提倡的這種積極人生態度的影響,自強不息的精神一直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的民族精神流傳至今,鼓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追求不止,奮斗不息
乾卦的卦辭下面有七段爻辭,前六段是分別解乾卦的六個陽爻的
分別以潛伏之龍、在田之龍、惕厲之龍、在淵之龍、在天之龍、高亢之龍為比喻來形容人生中經常面對的六種形勢,并指出處在不同的形勢下要有不同的策略,即在時機不成熟時不能盲動,要等待時機(初九:潛龍勿用);在事業剛剛起步時,需要接交貴人以求得幫助(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在事業稍有起色時要保持本心,謹慎勤奮,不能放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在事業即將取得成功時要認真審時度勢,作好準備,抓住時機(九四:或躍在淵,無咎)在事業取得成功時,要戒驕戒躁,爭取更大的成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當事業達到頂峰時,要認清形勢,全身而退,否則便會招致失敗(上九:亢龍有悔)
這些分析緊緊抓住了人性的弱點,為人指明了成功之路
也有人把乾卦的六爻比喻為人生的六個階段,即:童年、少年、青年、壯年、中年和老年,這也有一定的道理
第七爻是對前六爻的總結: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為什么要這樣說呢?這是因為只有個人的成功還是遠遠不夠的,一個社會只有“群龍無首”才是吉祥的,為什么這樣說呢?只有人人平等,不搞特權,唯德唯才,這才是吉祥無邊的境界
只有在這個社會環境之下乾卦的自強不息精神才有了真正的意義,這才是易所追求的最高社會理想
整個乾卦的卦辭、爻辭總共只有67個字,卻凝結了多少古人的睿智卓識,這其中又有多少是我們能推知的,又有多少是我們還未能理解或者理解錯的呢?這值得我們去不斷探究與發現
我想了許久,也想不出同在一幢樓里出入的人里有哪一位是那音樂學院的學生
帶上兒時的小鋤,這個已伴我二十余載的小鋤,與我仍舊爆發了深沉的情緒,不管多忙,總愛帶著它去啃幾口陳腐土壤,體驗天然土壤的氣味
故土的天井是很大的,栽花種樹是每一個愛美之人的常態,像我這種一刻也閑不下來的人,平常里也最愛該類勞作
將客歲成果的花籽兢兢業業地播進臉盆,將幾株菊花讓她們母子相離,幾棵長青樹,也給她們理了頭發走在與鄰家接壤的田壟,瞥見鄰家的草果成長正旺,有的仍舊穿過了田界邊,在我家的田里努力生長
我常常也愛與鄰家小孩開著打趣:你家的草果穿過田界也就歸你我共享
鄰家小孩也常說:一切的都不妨你我共享
純真無邪的話語也恰是故土群眾的純粹慈愛
方才看到的各類,或優美,或慘苦,一轉瞬都化作云煙
白馬嘶聲長鳴,青牛淚液成冰,雄鷹墜落,兔子紋絲不動,看著我,他的身上熱血淋漓
我蹲下,撫摩他,萬物卻化作滿天星斗
我的腳下是皚皚火山,我的身旁有烈酒疾風
長袍嗚嗚作響,就像快被吹滅的燈……
那時我想,盛名之下,其實難負,這個東西竟然同我媽做的炒餌塊也差不離,來到騰沖的這個夜市攤,我們吃到了正宗的大救架,光是作料就有十多種,云南的一些地方做炒餌塊,肉末和火腿片是放不了多少的,可是在騰沖,人們在口味的追求上達到了極致,這種追求不全是商業的關系,首先在于這里的人對這道菜的習慣、適應,然后才是花樣上的翻新
一盤大救架端上來,紅、綠、白、黃相間,這是從色彩上考慮的;餌塊,細糯、色白、有筋,這是從質地上來考慮的,并且餌塊質地的糯性與騰沖酸菜中的酸性一起實現了對立之后的消解;大救架的名字也是這道菜的一味,因為游人吃了一個陌生的菜,都細究這個菜名的由來,于是,騰沖人又要講起炒餌塊與南明永歷帝的故事來,每個騰沖人都在為這道炒餌塊立一塊招牌,你就可以知道,天下人為什么都未到騰沖,先想到大救架的香味
酸辣是這道菜主味,這似乎還有一些邊地菜肴的特色——大酸和大辣,通海人把這兩種味道描述為“拐酸”和“辣得叮嘴”
岳玲和趙昕對這兩個味道,還能適應,只是吃到后來,嫌它油膩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