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僧一道,其實就是一風(fēng)一雨,就是一日一月,就是一悲一喜,也就是一丁一婦,就是人類的一只左手和一只右手,就是人類的上嘴皮和下嘴皮
我們石頭,我們靜悄悄地聽著他們胡言亂語、一唱一和、驚而又乍,看著他們指手畫腳、縮首揚眉、俯風(fēng)仰雨
他們一個是茫茫大士,一個是渺渺真人
他們曾經(jīng)度化了一塊石頭,他們還將點化更多的石頭,點化石頭容易,點化人心困難
石頭能夠把佛抱在懷里,人們卻常常把覺悟二字忘記
我們看到的都是石頭上的佛,我們何曾看到過人心的佛?人心如石,人看石,石頭遍地;石看人,也是石頭遍地!飛來石、神女石、補天石、雨花石,他們越來越像人的樣子了,可是我們?nèi)耍瑓s越來越像一塊冰冷的石頭!人在向石頭走去,石頭在向人走來
人化而為石,石化而為人!所以這一僧一道者,他們其實就是我們石頭旁邊的兩棵大樹,就是我們石頭跟前的兩棵小草
他們就是我們石頭世界的兩扇柴門
梁曉聲:父親萬事不求人,靠賣膂力獲利養(yǎng)家,珍惜膂力處事,這即是父親的信奉和終身的試驗
從艱難掉隊的山東鄉(xiāng)村出來,簡直是才疏學(xué)淺,轉(zhuǎn)而變成勞累的興辦工人,在父親的思想里,不許不打上誰人期間里如許的人生給他的很多控制以及由此形成的悲劇
你干什么不給我功夫啊,我的愛人!你說我草包一個,就沒有便宜,就沒有優(yōu)點,以是決然確定再不與我相與,再不與我相愛
然而我要說,各人有各人的聰慧,各人有各人的便宜,各人有各人的優(yōu)點;以是,我也有聰慧,我也有便宜,我也有優(yōu)點
……由于我愛你,由于我愛好你,我會充溢展現(xiàn)本人的便宜,我會充溢表現(xiàn)本人的優(yōu)點,我會充溢發(fā)掘本人的本領(lǐng)——只有你給我功夫,給我功夫!
咱們是大普遍人,咱們是這當(dāng)代人,咱們再有下當(dāng)代人的蓄意
咱們卑鄙且平凡的活著,普遍人該當(dāng)如許
咱們簡單滿意的小快樂,咱們在這個寰球遵照品德、法令的底線,咱們在某一天的某一個功夫會不在談話,不復(fù)期許且具有最后的自在
/> 場景:那樣的花朵從沒看見過 跟隨春天的腳步去千佛山,最好的,是看那漫山遍野的杜鵑花
去千佛前,就聽了那說法:“峨嵋的山,九寨的水,千佛風(fēng)光更秀美
”熟悉的人,對秀美作了更具體的解說:“春看杜鵑紅遍,夏觀瀑布飛瀉,秋賞楓葉似火,冬吟冰雪如玉
” 千佛是座大山,綿亙在安縣、北川、茂汶交界處
巍峨,雄渾,方圓近百里
大的事物,多半臃腫,沉緩,對外界的變化和更迭,反應(yīng)遲鈍
年年,千佛的春天都來得遲,千佛的花草,也醒得晚
一直要到春末夏初,山外早已春盡花殘,紅消香斷,千佛才春暖遲來,群芳吐艷
素樸的,秾艷的,纖麗的,粗獷的,姹紫嫣紅,遍染山野
正應(yīng)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古意
其中,最燦爛,最熱烈,遍地風(fēng)流的,當(dāng)數(shù)海拔2600米以上,笑傲高歌的高山杜鵑
杜鵑又叫映山紅,與龍膽、報春,并稱“中國三大名花”
名花無主,但自唐宋來,多有文人墨客歌詠
“杜鵑花落杜鵑啼,晚中尚開紅躑躅”,是白居易的
“日日錦江呈錦樣,清溪倒照映山紅”,是楊萬里的
“楓林翠壁楚江邊,躑躅千層不忍看”,是蘇軾的……惜乎他們未能看到千佛杜鵑
要不,或許,會有更精妙的詩句流傳
以前也看過杜鵑
在平武,在王朗,在黃土梁,在九寒溝
但是,在千佛山“杜鵑林海景區(qū)”,第一眼見到那層層疊疊、如火似霞的杜鵑,仍覺驚異
陪同者說,這一片,全是喬木杜鵑,一萬多畝,70多品種,每年從三月到七月,都有花次第開放
那可真是花的海洋
一眼望去,滿目杜鵑花,爭先恐后露著笑臉,點染春光
紅
橙
紫
粉
白
乳黃
細(xì)看,還有白中透紅的,粉里透紫的,及隨天氣和光照不斷變幻色澤的
還有同一株樹上,就開出三、四種顏色的
團(tuán)團(tuán)簇簇,異色紛呈:白的如云飄逸,紅的似火熱烈,粉的似霧迷迷蒙蒙,橙的如霞瑰麗燦爛
花形大小,也因品種不同而各異
或大如茶盅,或小如鈴鐺
數(shù)朵,甚或十?dāng)?shù)朵,著生在傘形花序上,搖曳生輝,絢麗多姿
更妙的是,花隨海拔、氣候帶的變化而次第開放
山下花已敗,山中花正開
山中花事減,山頂花正艷
花隨路轉(zhuǎn),路隱花叢,一徑行去,芳香滿途
飄渺的霧,在輕風(fēng)中,不斷涌現(xiàn),明滅,山便因此多了些許神秘氣韻,似夢如幻,迭藏玄奧
遍地杜鵑,在遠(yuǎn)處與山丘相伴,在近處與松杉相依,在低處與溪流相隨,在高處與古木相偎
一株株,一朵朵,一片片,超凡脫俗,曠達(dá)幽遠(yuǎn),自在逍遙
漫步如此仙境,怎不令人癡迷沉醉,留連忘返
到過許多地方,看過許多花草,但那樣熱烈、壯觀的,除了千佛杜鵑,真還沒見過
花鳥集:古蜀國的回聲 “朱霞焰焰山枝動,綠野聲聲杜宇來
誰為蜀王身作鳥,自啼還自有花開
”這是唐人徐凝的詩句
在花海里躑躅而行,一路相伴的,其實還有不斷的鳥鳴
其中一種,暗含悲聲,讓人聽了,頓覺凄苦,傷側(cè),黯然莫名
陪同者說,那是杜鵑鳥
飄逸的思緒,不禁輾轉(zhuǎn)迷失在有關(guān)的傳聞和掌故里
看杜鵑花的人,往往會想起杜鵑鳥
所謂的“杜鵑花開子規(guī)啼”,花鳥同名,鳥語花香
這倒有些像那冬蟲夏草
只是這花鳥間,還有更迷離的傳說
子規(guī)即杜鵑鳥,也叫布谷、杜宇
蜀地的人,多知道那個傳說
周朝末年,蜀國的望帝杜宇,勤政愛民,頗有賢德
其時洪水泛濫,便命鱉靈治水
因治水有功,望帝便“自以徳薄”,禪位鱉靈
而他,“遂自亡去,化為子規(guī)”
其時正值暮春三月,杜鵑哀怨悲鳴,聲聲啼血,仿佛在訴說“不如歸去”
蜀人心懷悲意,便以杜鵑鳥為望帝的魂魄所化
歷史渺遠(yuǎn),難以稽考,但有關(guān)此事,《華陽國志》、《蜀王本紀(jì)》和《十三洲志》中,均有記載
晉人左思《蜀都賦》中,也有“碧出萇弘之血,鳥生望帝之魂”之句,可為佐證
另一版本來自民間
杜宇愛上開明(即鱉靈)之妻,趁其在外治水,兩人私情相通
后被發(fā)現(xiàn),開明便以“王德”逼迫杜宇禪位
開明繼任,即殺了不守婦道的妻子
如此,既丟江山,又失美人,杜宇便抑郁歸隱山中,最終憂憤而亡
但人亡心不死,便魂化杜鵑,日夜悲啼“不如歸去”,至嘴中泣血,血濺花草
因杜鵑啼鳴時,正值杜鵑盛開,后人遂以鳥名命花
唐人有詩:“杜鵑花與鳥,怒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即詠此事
杜鵑啼血,因此成了悲憫、哀婉的象征,在古中國文士筆底,呈現(xiàn)出紛繁的靈思和意緒
感懷傷世,撫物思人,慷慨悲歌,自我哀憐,凡此種種
而以杜鵑為載體,它所傳達(dá)寄寓的,乃是古中國那一脈悲傷凄惻的落寞意緒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這是白居易的,感謫的凄苦,失意的孤寂,躍然而出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這是秦觀的,所抒發(fā)者,也是被貶遭遣的落寞,冷清
便是到了現(xiàn)代,這一脈意緒,也仍在文人士子心底,如血液般綿瓞;杜鵑鳥,也仍被人視為“天地間愁種子”
花也好,鳥也罷,并非蜀地僅有,如李時珍所言:“杜鵑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
但或許,正因有杜宇的傳說,杜鵑成了蜀地的象征
李白早年作《蜀道難》,有“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山空”之句;其后的《宣城見杜鵑花》,也云:“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千余年后,蜀中才子郭沫若在《杜鵑》一文中,起筆便道:“杜鵑,敝同鄉(xiāng)的魂
”并說,杜鵑在人心中,已成了“愛的象征”,成了“民族的感情”,所代表的,仍是“薄命的佳人,憂國的志士;聲是滿腹鄉(xiāng)思,血是遍山躑躅”
因此可以說,在杜鵑花的嬌艷中,在子規(guī)鳥的凄切里,正包含著古蜀國的記憶,傳遞著古中國的回聲
憂喜,悲憤,讓人愴然而迷惘
“蜀魂千年尚怨誰,聲聲啼血滿花枝
”這是羅鄴的《聞子規(guī)》
在千佛山上,看到漫山遍野的杜鵑花,聽著掠耳而過的布谷聲,我便不由得陷入這樣渺遠(yuǎn)的感觸和傷惻中
布谷:有關(guān)杜鵑的另一些記憶 家在川中丘陵,自小于農(nóng)村長大,少小時的每年春末夏初,安閑的早晨,或靜謐的暗夜,總能聽到三五聲急促的鳥鳴,將寧馨啼破
父親說,那是布谷鳥,在催促我們耕種播谷,莫誤農(nóng)時
但那時并不知道,布谷就是杜鵑
記憶里,伴隨著布谷的叫聲,天上會有雨落下
那樣的雨,是“喜雨”,如古人所說,酥潤,精貴,知時節(jié),懂人心
這對農(nóng)人來說,不啻福音
正是耕地播種的季節(jié),大地需要雨水滋潤,莊稼需要雨水澆灌
下了雨,土地正好翻松,玉米、大豆和谷子正好滋長
那樣的時節(jié),擁有一場及時雨,大半年的收成,便有了一定的保證和把握
當(dāng)然還得有汗水,疲憊和艱辛
因此,與布谷叫聲相應(yīng),印在腦海中的,總是這樣的畫面:雨后的田野,勤勞的農(nóng)人,或揚鞭催牛,或播種插秧,或施肥刈草
那沉默的背影,起伏的身姿,揮灑的動作,在大地上活寫著一幅《早春播種圖》
現(xiàn)在想來,其景其景,恰如配樂的音畫,而作為背景的音樂,便是時不時從頭頂掠過的“布谷布谷,快快布谷”
后來閑讀,看到有關(guān)布谷的記載
《六書》言:“其聲若云‘布谷’,故謂之布谷
”李時珍則說,布谷“春暮即啼,夜啼達(dá)旦,鳴必向北,至夏尤甚,晝夜不止,其聲哀切
田家候之,以興農(nóng)事
”如此看來,這叫布谷的鳥兒,在這片土地上,是悠悠揚揚地唱了幾千了
幾千年里,它總在天空盤旋,一聲聲急切呼喚
它忠實地陪伴著土地,守望著農(nóng)事
它所吟唱的,是真正有關(guān)勞作的“同一首歌”:“布谷,布谷,快快布谷”! 不過,在幼小時的感覺里,那聲音,怎么聽,也更像“苞谷苞谷,火燒苞谷”
三月四月,青黃不接,正是農(nóng)村里著名的“春荒”
家中的糧囤見了底,田里的麥苗剛吐穗
灶房里的鐵鍋,和我們的肚子一起,喊著“餓”
而布谷叫著,啼著,掠過房梁,或我們頭頂,那含混的聲音,怎不叫人想起那焦黃、噴香的“火燒苞谷”?可憐的是,那時,僅有的幾穗苞谷,還作為種子,被懸于房梁,可望而不可及
當(dāng)然,也不可火燒而食
好在,再過些日子,再聽到那叫聲,母親就會說,快了,快了,鳥兒都在叫“麥黃快割!麥黃快割”了
仔細(xì)聽,還真是那樣切切的提醒
麥快黃了,田野里也漸漸彌滿黃熟的麥香了
那時,最喜歡聽的,是連架翻打的聲音
最喜歡看的,是母親揚場的姿勢
暖風(fēng)中,母親用鐵锨將脫下的麥粒高高拋起,然后麥粒落下,麥殼和灰塵隨風(fēng)而去
母親臉上,淌滿汗水,布滿疲憊,但母親的神情里,卻透著欣慰、微笑和歡樂
很多年后,漂泊城市
匆匆的面孔
新潮的音樂
茶座
牌桌
舞廳
桑拿
股票
破產(chǎn)
下崗……忙碌的上班下班中,一聲聲靜夜里的布谷,讓我和土地再次親近
這才明白,這些年來,我和布谷,是一直相依為命的
無論它的啼叫,是多么悲凄,或者哀憫
因此,在千佛山,每次聽到布谷啼鳴,我都禁不住抬頭,想追尋它的身影
但時至今日,我仍沒看到布谷的身影
我的耳中,只有滿山的回聲:“布谷,布谷,快快布谷……” 附錄:題目叫《杜鵑》的一首舊詩 幾年前,在小城平武,寫過一組詩,是關(guān)于川北的風(fēng)物和歷史的
其中一首,題目就叫《杜鵑》
起筆于鳥,落足于花,最后又歸結(jié)于鳥
因此,花與鳥,都關(guān)涉到了
在千佛山,看著滿眼杜鵑,再次想起這首詩
抄于后,作為這些文字的煞尾
《杜鵑》 她是這片土地上最執(zhí)著的歌手 我走遍川北 每一寸燦爛灼人的血土 依然覺得:應(yīng)該最先寫她 應(yīng)該從她的歌聲 和血液中,提煉花朵和春天 穿過一個又一個黑夜,我試圖找尋 那曾經(jīng)洇血的滄桑舊痕 而一次又一次,我只看到 晚煙四起
遠(yuǎn)山蒼茫
然后 她落下來
音符落下來
這剔透的紅 嬌艷的紅,成為花,花的蕾 和香──這熱情歌王的音符 滿含著血和淚
當(dāng)她再次沖天 又成為鳥
在夕陽中 泣血歌唱
滿含著徹骨的疼痛和憂傷 是累死的、濺落在巖縫里的 鳥的魂呀!是萎謝了的、在夢 和幻影中飛翔的、花的唇和胸腔 烈士泣血的心臟!它芳香 或歌唱的時刻,被灼痛的記憶 就在我心中復(fù)活
每到黃昏,暮色蒼茫 便有殷紅的血,從淚中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