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清明節,我跟在父親的后面,看父親一言不發在祖父的墳上加一塊又一塊的草坪,然后點上蠟燭,擺上祭品
于是我會放上一束映山紅,然后跟著父親在祖父的墳前靜靜地坐一會兒
父親說,爺爺在天上看著我們
39、一個獲得成功的人,前蘇聯作家高爾基從他的同胞那里所取得的,總是無可比擬地超過他對他們所做的貢獻
愛因斯坦
為什么一有雨水,它們就要出行?是要尋找一個新的領地?還是一個夢想?是啊,那條河里的青蛙蛤蟆是很多了,在這樣的夜晚,蛙聲伴你一夜沉眠
也許它們會是這樣想的:這條河是父母的生息之地,有出息的子女,應該創造自己的天地,而不是和父母擠在一起
所以雨就成了出行的召喚,因為在干燥的晴天,它們帶有粘液的身體是不利于出行的
它們要徒步跋涉多遠?我知道,它們窮其一生也不能摸清這個世界的一個角落,上帝注定了它們永遠生存在懵懂之中
在這樣的跋涉中,這個群體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僅僅從這一條土路上的穿越,就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有無數巨大的力量在決定著它們的命運,人的偶然與不經意間的行為,給小蛤蟆帶來的就是悲慘的結局
我不能指責騎車和行走時兩眼抬高不看腳下的人們,他們的車輪和腳板壓扁小蛤蟆時,幾乎是沒有感覺的,更聽不見那極其微弱的生命撕裂的聲音(或喊叫)
我第一次發現,偶然與漠視帶來的災難同樣是巨大的,人們會為自己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出行,比如去鄰家閑聊,而踩死數個生命
往日不要害的,此刻相反勝過了凡是,往日覺得不犯得著的,此刻又調換了觀點
往日承認的理念,此刻又變成了創作,往日領會的生存,此刻又生存了領會
春光明媚,悲苦的境界融進了許多美好的想法,就變得明朗溫和起來,而那些抒發快意人生的詩,反而變得懷疑起來,讓人生出幾分疑問!譬如說,“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
”是封建時代讀書人的一種至高人生際遇吧?值得羨慕、值得追求,每次讀這句詩的時候,本想借著暢快一下人生,于滾滾浮塵中找到一種自信或者人格的尊嚴,可事實恰恰相反
毫無疑問這句詩歌史上極為少數的寫快意人生的詩,人們在贊賞中總含有幾分微意,尤其是站在頌揚時代的角度上,就更是入此
可是很少有人設身處地地思量過作為“士人”的人的命運
其實,如果把我們自己真正置于一個封建時代的讀書人的角色,來探究那些出身微寒的舉子當時的心態,這種成功也是令人哀戀的
十年寒窗,金榜題名,可不知他們還要經歷多少的生活的磨練和人格的考驗,經歷多少心靈的煎熬和道路的抉擇
其實,細細品來對于“得意”